2024年《比较教育学报》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王浩发布时间:2024-05-11浏览次数:10

2024年5月10日,2024年《比较教育学报》青年学者论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简称“联教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以“国际比较视阈中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共设4场主会场主旨报告、5个平行分论坛。《比较教育学报》主编张民选、《教育研究》副主编李红恩、《外国教育研究》副编审胡义、《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开放教育研究》编辑李学书、《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瑞芳出席了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青年学者与学生。



上午,论坛开幕式于联教中心世承讲堂举行,张民选教授和李红恩副主编分别为论坛开幕式作致辞。

张民选教授代表《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致欢迎辞,并就新时代比较教育研究挑战与新使命背景下,青年学者的论文与研究提出了期许,指出论文是“做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鼓励青年学者首先做好扎实、深刻的研究,从而产出优质、有影响力的论文。




李红恩副主编以“打开写作的方式:与青年学者共勉”为题,对《教育研究》杂志一直以来秉持的支持青年学者发展的导向进行了重申,对青年学者日渐敏锐的选题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基于青年学者投稿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从论文选题的吸引力、摘要的概括力等七个方面对“怎样成就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给出了详尽实用的指导。



上午的第二个环节是青年学者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檀慧玲副教授的“大型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报告制度要素的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兴丰教授的“坦桑尼亚数学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现场亲历报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玥忞的“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的研究——基于242份英媒PISA文本的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宋佳副教授的“构建全球教师发展与职业变革的社会契约——基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师报告》的解读”,四位青年学者的研究代表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有制度比较,有田野调查,有文本分析,有国际组织的报告解读。《比较教育学报》也希望能借此传递出期待青年学者关注教育热点、善用研究方法的导向。



下午以不同主题分成5个平行论坛,由5位来自优秀教育期刊的资深编辑担任评议专家、25位经过论坛评审后遴选的发言人,聚焦“治理与变革”“教师与家长”“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教育发展”“学习与评价”“中小学竞赛国际比较研究专场”5个议题展开发言与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宋佳主持了分论坛一——“治理与变革”,由《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瑞芳教授担任本场点评专家。广州大学任平、华南师范大学刘坤哲、西南大学但金凤、北京师范大学郭岚、华南师范大学申雨佳分别就“德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价值嬗变、时代特征与改革动向”“回归25年澳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演进历程、特征与展望”“美国高中学业风险学生循证教育干预研究”“美国中小学服务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以威斯康星州为分析”“东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身份建构:历程与机制”进行了分享。张瑞芳教授以责任编辑的视角出发,提醒研究者们在学术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注意客观依据的提供以及翻译的审慎,要斟酌用词;还指出比较教育学科的论文中所出现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应具备较高的针对性,从而凸显其现实价值。同时,补充强调了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并提醒研究者应关注到所投刊物在图表排版、论文格式等方面具体要求。最后宋佳副教授作总结发言,感谢张瑞芳教授的指导,从内容感知、视角点拨等方面能够与编辑面对面进行深入交流、剖析论文写作,也感谢各位与会者对《比较教育学报》的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曾艳主持了分论坛二——“教师与家长”,由《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副编审胡义担任点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汤博闻、河南大学白胜男、福建师范大学郑碧清、北京教科院赵澜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尤宏淼5位青年学者分别就“现代教师社会角色的多重类型与叠合嬗变——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及中国教育政策的质性分析”“国际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参与度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回归平衡态:英国中小学新手教师减负政策探析”“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在唤醒家庭开展STEM教育的可为、作为与作用分析——基于“STEM+家庭项目””“英国家长专业化进程:深层逻辑、政策工具与多重困境”进行了分享。胡义老师分别针对这五篇论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一一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他指出,在比较教育学的论文中,不论是写结论和讨论,都要先去捋清这两个词的具体内涵,结论是针对某个问题分析后提出个人的想法,讨论则是与他人的观点进行讨论,但都要学会与文献对话。此次青年学者论坛不仅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还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新的研究灵感。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华峰主持了分论坛三——“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教育发展”,由《开放教育研究》编辑李学书担任本场的点评专家。江苏师范大学刘旭东、四川师范大学朱莉、首都师范大学刘裕、华东师范大学高文心以及湖北师范大学刘思雨分别就“变革与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立法前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数字治理的机制与策略——基于44份文本的Nvivo质性分析”“ICT使用和心理品质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PISA2022数据的分析”“中小学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概念理解、实践路径与提升策略”“瑞典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演进、实践策略与现实镜鉴”进行了分享。李学书编辑针对每一位青年学者的论文从编辑视角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意见,指出论文写作要用好两个工具,一个理论工具,一个实证工具,鼓励青年学者们善用理论框架,厘清文章逻辑层次,写出更好的论文。主持人张华峰副教授对本分会场进行了总结,并对点评专家和进行发言分享的青年学者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卞翠主持了分论坛四——“学习与评价”,由《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担任本场分论坛的点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看召草、上海交通大学严晓梅、华东师范大学赵艺凡、华东师范大学武倩、上海市教科院王中奎,分别就“新加坡科学教育改革历程、当前挑战、特色及启示”“儿童视角下户外游戏体验的国际探索与启示”“被遮蔽的学习之境:国际工作场所学习研究新进展”“跨学科概念如何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来自美、德科学教育标准和实践的启示”及“澳大利亚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框架及其实施进路”进行了分享。五位发言人结束之后,林岚主任结合自己从业二十一年的编辑经历,针对他们各自论文当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诸多宝贵建议:指出好的研究应当是理论实践和政策三者的驱动,因此选题应该坚持政策导向、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要有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价值立场,通过研究解决社会难题;提醒青年学者选稿一般始于“颜值”,所以文章题目要求既要表达主旨思想又要吸引眼球,但真正能够发表的文章一定是忠于质量的,是通过大量研究材料的梳理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一个有立足点、关怀点、聚焦点的出色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宁波主持了分论坛五——“中小学竞赛国际比较研究专场”,由《比较教育学报》执行主编胡国勇担任本场的点评专家。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霍明、上海师范大学的杜怡锦、赣南师范大学的金海京、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川以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智慧分别就“全球视野下的美国中小学竞赛体系:策略、实践与启示”“英国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研究”“韩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日本中小学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制度设计与发展现状研究”及“激发兴趣与追求卓越:新加坡学科竞赛模式探究与启示”进行了分享。胡国勇教授对青年学者们的研究做出点评,提出竞赛活动要考虑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以及当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同国家竞赛活动的相关实践、制度设计及监管做法要考虑所处的文化背景,学习借鉴时要审慎看待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下午的论坛闭幕式活动上,《比较教育学报》执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胡国勇为本次论坛活动致闭幕辞。胡国勇教授感谢了青年学者们对《比较教育学报》的关注与支持,表示《比较教育学报》会一如既往地支持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鼓励青年学者做好研究,发好论文。闭幕式上,胡国勇教授与闫温乐副教授还为参与本次论坛的青年学者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本次《比较教育学报》青年学者论坛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更好地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共同探讨比较教育的热点问题,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思维,推动比较基于研究创新、深入发展。



供稿:《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