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呼吁为所有人构建包容性数字未来

发布者:万军恺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10

在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当下,世界银行集团于近日发布全新数字化发展策略,旨在应对“数字富人”与“数字穷人”间日益扩大的鸿沟,通过创新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多方合作,推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实现包容性数字化转型。

(一)数字鸿沟:26亿人离线背后的发展挑战

当前,全球仍有26亿人处于离线状态,33亿人缺乏数字身份认证,超40亿人无法获得高速可靠的网络服务。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变革加剧了这一差距——从政府治理到民生服务,从经济增长到公共教育,数字排斥正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新壁垒。世界银行指出,在手机银行、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服务深度渗透的时代,缺乏数字接入意味着错失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与社会进步的可能。  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连接人与机会的桥梁。世界银行集团在最新发布的策略文件中强调,缩小数字鸿沟需双管齐下:既要建设互联网电缆、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更要通过政策创新、能力建设和生态构建,让弱势群体真正融入数字经济。 

(二)三大战略路径:系统化推进数字转型 

为应对转型的速度与规模,世界银行于202410月启动“加速数字化全球挑战计划”,旨在帮助各国以快速、大规模和有影响力的方式解决关键发展问题。世界银行整合多个机构资源,形成了三大核心策略: 

1. 程序化协同:跨境共享与规模赋能

通过区域性合作机制,推动各国定制化数字解决方案落地。例如,帮助非洲国家构建一体化数字市场,共享监管框架与技术标准,降低私营部门参与成本。此举既避免重复建设,又通过规模效应提升服务可及性,让中小企业与偏远地区居民共享数字红利。 

2. 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搭建数字时代“高速公路”

以数字身份、电子支付和数据共享平台为核心,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被比作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数据显示,全球8.5亿人缺乏正式身份证明,严重制约其参与金融、教育等服务的能力。世界银行集团正通过技术援助与投资,推动各国建立安全互通的数字身份系统,如在东南亚国家试点“跨境数字身份互认”,为跨境贸易、远程医疗等场景奠定基础。 

3. “一个世界银行集团”模式:多机构协同破局 

整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资源,通过贷款、担保、私营部门融资等多元工具,既解决资金缺口,又推动政策与监管改革。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该模式助力当地优化频谱分配政策,吸引私营资本投入5G网络建设,带动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率提升30% 

(三)深化伙伴关系:从技术赋能到性别平等

世界银行强调,数字转型绝非“单打独斗”。在2025年全球数字峰会上,其与盖茨基金会等机构推出“数字赋权与公平计划”,聚焦提升低收入国家女性数字接入——通过补贴廉价智能手机、扩大公共Wi-Fi覆盖、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目标到2030年帮助3亿女性接入宽带网络。该计划负责人表示,“性别数字鸿沟尤为突出,女性用户占比在部分地区不足40%”。项目不仅关注硬件接入,更通过金融科技培训帮助女性创业者使用数字工具,从“技术赋能”走向“能力赋能”。 

(四)经验复制与未来展望:从菲律宾到全球

在菲律宾,世界银行支持的竞争政策改革吸引20亿美元私人投资,推动4G网络覆盖率达99%5G覆盖提升至69%,为远程医疗与在线教育普及奠定基础;在马拉维,80余所学校、8.3万名学生通过公共Wi-Fi项目获得稳定网络,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免费上网服务惠及百万民众;在马达加斯加,跨行业试点将数字技术与离网电力结合,为偏远农村提供“数字+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 

世界银行表示,下一步将加速推广成熟经验,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确保数字化转型成果惠及最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应对挑战,更是履行让数字红利普惠全球的使命。而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进入深水区,世界银行的实践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范式——唯有打破技术、制度与社会壁垒,才能构建一个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包容性数字未来。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blogs.worldbank.org/en/voices/evolving-to-create-digital-pathways-for-all


编译自:世界银行,2025-03-18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李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