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育与文化执行机构(EACEA)近日发布《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硕士项目中的联合性规划与实施》(Planning and delivering jointness in Erasmus Mundus master's programmes)报告,系统总结了跨国高等教育合作中实现“联合性”的核心经验与挑战。该报告基于对102个项目的调查、专家访谈及2024年11月专题研讨会成果,揭示“联合性”作为项目成功的关键驱动力,需贯穿招生选拔、课程设计、质量保障等全流程。数据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联合招生”是项目中联合性最高的环节,但“行业合作与就业支持”和“联合学位授予”仍面临法规差异、文化认知分歧等挑战。
报告强调,国家教育法规差异、员工跨国项目管理经验及合作伙伴对联合性的态度是影响“联合性”的三大因素。非欧洲伙伴的参与虽能拓展科学广度,但签证流程复杂、教育体系不对等等问题导致48%的机构对合作效果持观望态度。部分项目通过标准化沟通机制和联合学术活动,将非欧洲高校纳入核心网络,例如日本与欧洲合作的机器人硕士项目(JEMARO)通过教师轮岗制实现深度协作。
为突破瓶颈,欧盟提出五大支持措施:推动跨国教育立法、建立EM社区平台共享最佳实践、开发标准化工具如联合学位模板、增强项目协调人政策倡导能力,以及探索“欧洲学位”认证体系。案例显示,采用“欧洲质量保障方法”(EA)的项目已简化跨国认证流程,但仍有17个欧洲国家尚未实施该标准。欧盟教育总司官员指出,未来将借助“欧洲大学联盟”等倡议,推动高校将联合项目纳入国际化战略。
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呼吁,联合性需从制度设计延伸至学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项目已通过统一学生手册整合各校支持资源。然而,部分学生反馈,签证成本、心理健康支持不足仍是跨国流动的主要障碍。欧盟计划在2028-2034年新一期“伊拉斯谟+”计划中,优先解决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并通过“欧洲学位标签”提升联合项目的全球认可度。
报告最终提出七大建议,包括建立共同治理架构、强化数字工具应用、保障灵活协作机制等,强调高校、国家与欧盟需协同构建可持续的跨国教育生态。随着欧盟政策实验室加速推进“欧洲学位”框架,联合性理念或将成为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核心力量,为应对人口流动、技术变革等全球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更多信息请查阅: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6c020d83-02e7-11f0-9503-01aa75ed71a1
编译自:欧盟委员会官网,2025-03-14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