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儿童事务专员办公室近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当地99.8%的小学和90%的中学已实施手机使用限制政策。这项调查覆盖1.5万余所学校,其中,小学普遍采取严格措施,超95%的学校要求学生到校后立即上交手机,或直接禁止携带设备;中学政策则呈现差异化,79%允许学生保留手机但严禁课堂使用,仅3%完全禁止携带,另有近6%的学校允许教师在特定教学场景下批准使用手机。
尽管政策广泛推行,伯明翰大学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却指出,单纯校内实施手机禁令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及课堂行为管理等关键指标均无显著改善。对比30所中学的1,227名学生后发现,禁手机学校与非禁学校的学生表现无差异,且学生日均使用时长仍达4-6小时。研究者认为,孤立依赖这一学校禁令不可取。他强调,手机禁令使得学生仅将手机使用时间转移到放学后,反而导致深夜刷屏、社交媒体成瘾等问题加剧。
围绕禁令的争议在政界与教育界持续发酵。教育大臣布里奇特·菲利普森支持校长自主实施管控措施,并承诺可加强监管确保“无手机课堂”。但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以“过度干预校方自主权”为由,拒绝保守党提出的全国性立法提案。与此同时,全国教育工会计划在下周年度会议上推动两项关键动议:一是要求立法全面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二是对以TikTok、Instagram为首企业的算法推送机制实施“零容忍”监管。工会成员认为:“这些平台通过成瘾性设计夺取儿童的注意力,其危害不亚于传统烟草业。”
面对政策效力争议,学术机构与行业组织提出更系统的治理框架。伯明翰大学研究团队建议,将校内禁令纳入“全天候减屏战略”,具体措施包括: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教授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建立家校实时沟通平台监控使用时长、设定“家庭无手机时段”等。儿童事务专员雷切尔·德索萨则聚焦科技公司责任,呼吁立法强制平台对未成年人内容实施“双重过滤”——既屏蔽不健康信息,也限制无限滚动、自动播放等成瘾功能。政府虽暂未采纳上述提议,但宣布通过《在线安全法》强化网络保护,并委托剑桥大学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脑发育的长期影响。
随着剑桥大学研究项目启动在即,关于手机禁令的讨论正从“是否该禁”转向“如何科学地禁”。教育政策分析师马克·莱恩评论称:“这场争论暴露出数字时代的教育治理困境——单一政策难以应对技术渗透生活的复杂性,唯有政府、学校、家庭与科技公司协同建立‘防护网’,才能避免下一代沦为屏幕的囚徒。”
更多信息请查阅:
编译自:英国《卫报》,2025-04-10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