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持续推动“零辍学”计划

发布者:万军恺发布时间:2025-05-15浏览次数:10

泰国通过国家数据系统识别超过一百万失学儿童,并通过灵活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重返校园,整合正式、非正式和终身学习方法。这些举措旨在减小辍学率,促进教育公平,并为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培养劳动力,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系统,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接近零的辍学率、增加上学年限。

一、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帮助百万失学学生重返校园

2023年泰国首次整合国家数据系统,将1000万个公民登记号码与3万多所学校的入学记录比对,发现有102万名318岁儿童未在任何学校注册,其中33%是因父母工作不稳定常由祖父母照看而错失早期教育的学前年龄段儿童(3-5岁),40%是面临经济入学障碍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岁),30%是义务教育结束后为谋职辍学的1518岁青少年。

此前,个人数据保护法案(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简称PDPA)限制数据交换,仅能识别辍学学生,未进入教育系统的学生无法被发现。泰国通过创新解决方案打破政府机构间壁垒,克服了该挑战。泰国公平教育基金会(Equitable Education Fund,简称EEF)执行主任Kraiyos Patrawart博士称,2023年泰国利用公民登记号码在全国范围成功连接数据,2024 年重复该操作后,因“零辍学”等行动数字略有下降,这是利用数据推动教育变革的基础性一步。

目前,泰国正通过数据验证、社区支持等举措,联合地方当局和民间组织,努力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包括核实已返校、已出国或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等情况。同时,泰国还启动研究项目,探索30万儿童错过早期教育的原因。Kraiyos Patrawart博士强调,识别失学儿童分布对制定策略很重要,需立即协调行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早期教育缺失是泰国关键问题,尤其在低收入家庭儿童中,这不仅是儿童发展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因为泰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在不断缩减。识别这些差距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将这些儿童重新融入教育系统并制定策略以维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全系统开展预防辍学运动

为应对挑战,泰国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设立奖学金支持继续学习、推出“一校三系统”模式(允许学生在学校和工作之间分配时间并赚取学分)、为每位学生提供5万泰铢补贴用于灵活学习计划,以及利用13位数字身份证追踪学生跨系统学习进度。这些措施旨在重新整合失学儿童并维持其学习积极性。

2023年,泰国辍学人数从100万下降至80万,预计未来将持续减少。目前已重新整合30万名儿童,但仍有新的辍学情况出现,需要兼顾纠正和预防。泰国正从传统统一教育模式向更具灵活性的方向转变,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拓展学习路径,赋能学生以多样化方式追求教育。Kraiyos Patrawart博士强调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道路,应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人情况的学习方式。泰国正在尝试吸引私营部门参与,通过“一校三系统”模式——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将学校体系和劳动力体系整合在一起,以更好地匹配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

此外,泰国政府在2025年预算中为每名学生提供5万泰铢补贴,并利用13位数字身份证追踪学习进展,目标是让一百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泰国公平教育基金会致力于提醒年轻人他们并非社会负担,而是助力教育系统转型的变革者。泰国近期的努力标志着教育系统在应对根深蒂固缺口方面的转变,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重新定义包容性。

三、致力于为未来提供灵活、就业导向的教育

泰国政府通过内阁决议,要求所有教育机构识别失学儿童,并通过数据共享系统(Shared Data System through APIs)与其他机构共享数据,推动这些儿童重返校园。这些措施显著提高了重新整合失学儿童的效率。泰国致力于打造一个灵活、面向未来并与就业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体系。通过“泰国零辍学(Thailand Zero Dropout)”计划,政府计划每年将辍学人数减少10%,目标在未来510年内实现接近零辍学。同时,泰国还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平均上学年限提高到11-12年,以消除跨代贫困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20245月启动全国性运动以来,泰国已成功将超过30万名儿童重新纳入教育系统。然而,新的辍学情况仍在出现,凸显了纠正行动和预防进一步排斥的必要性。“泰国零辍学”计划不仅关注重新整合失学儿童,还致力于通过灵活学习路径和整合数据系统,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体系,以满足劳动力需求并支持终身学习。这些努力旨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并为泰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en.eef.or.th/knowledge-impact-stories/


编译自:泰国公平教育基金会(EEF)官网,2025-05-09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