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我院2025届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答辩在联教中心举行。本次答辩邀请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雪萍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时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益明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上海师范大学王洁教授、孔令帅教授、宁波教授、丁笑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共有7位博士生参加答辩,分两组先后进行,论文答辩最终圆满完成。
第一组
第一组答辩在16日上午进行,吴雪萍教授担任本组答辩主席,陈时见教授、朱益明教授、王洁教授、孔令帅教授担任答辩委员。
李腾蛟的论文“基于比较教育次区域文化的小学英语课堂视频研究”采用视频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城市小学英语课堂,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同时设计了六个观测维度的课堂教学分析框架,对教师的课堂视频进行编码分析,阐释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样行为及教学实践差异。
朱福建的论文“校长学习领导力研究:国际比较与本土实证”立足比较教育视角,从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数据的二次分析和本土实证研究两方面入手,系统探究三大核心问题:校长学习领导力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何?其对学校组织氛围、教师专业情感及教学行为的影响效应如何?哪些关键要素影响校长学习领导力的有效发挥?揭示了不同国家/地区校长在学习领导力实践表现、作用效能和影响因素方面的总体特征和跨国差异。
薛淑敏的论文“教师数智技术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运用国际调察数据分析和本土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结构化分析框架系统地探究了影响教师数智技术采纳的关键因素,从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会影响、促进条件、采纳意愿各维度对教师数智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剖析。
张馨元的论文“国际视野下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研究”采用国际比较与本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发展系统理论和亲社会课堂模型构建分析框架,从“社会人”的通用社会情感能力和“专业人”的社会情感支持能力探究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国际差异与本土特征。研究整合SSES和GTI等国际数据与本土的教师的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受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等影响的跨文化差异,及其对课堂氛围的作用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适切性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答辩委员会经过综合评议、无记名表决,一致通过4位博士研究生本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主席吴雪萍教授代表答辩组委会向4位博士研究生宣读了答辩决议,并建议授予各位博士研究生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4位博士研究生向各位答辩专家表达了感谢。
第二组
第二组答辩会在16日下午开展。陈时见教授、朱益明教授担任本组答辩主席,吴雪萍教授、孔令帅教授、宁波教授、丁笑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
王超的毕业论文“主体性的形塑:美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制度逻辑研究”,以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理论为基础,从话语、主体与权力等维度,对美国教师评价改革背后的制度逻辑与教师主体性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
李益超的论文“美国大学生通用能力评估模式及其转变研究——基于四项通用能力测试的案例分析”运用案例研究法,通过系统比较美国四项大学生通用能力评估工具,深入地探讨美国大学生通用能力评估模式自1980年代“评估运动”以来的转变过程,并从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三个视角分析了造成美国大学生通用能力评估模式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
张毓洁的论文“在比较视角下教师角色多样性与工作感受的关系研究”依据角色积累理论、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三种理论创建了分析框架,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结合国际调察数据和本土田野调查,审视了教师角色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剖析了教师角色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角色多样性对工作感受的影响。
答辩委员会经过综合评议、无记名表决,一致通过3位博士研究生本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主席陈时见教授、朱益明教授分别代表答辩组委会向3位博士研究生宣读了答辩决议,并建议授予各位博士研究生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3位博士研究生向各位答辩专家表达了感谢,我院2025届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答辩会最终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