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合作模式的创新,新西兰与中国高校联合开展的跨国教育项目逐渐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新亮点。目前,中国居于新西兰国际学生来源国前位,留学人数的不断增长不仅体现了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趋势的转变,更凸显了跨国教育在灵活性、成本效益及双学位认可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跨国教育模式:灵活路径与双学位吸引力
自2002年新西兰与中国启动首个联合培养项目以来,两国教育合作已覆盖农业、科学、工程、商业等十余个领域。目前,双方共建立37个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和学院,以及16个本科合作项目。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局局长阿曼达·曼路(Amanda Malu)表示,这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生可选择在中国完成大部分课程,仅需赴新西兰学习一年,甚至全程在本国获得两国认可的学位。
以奥克兰理工大学(AUT)为例,该校与中国三所高校合作开展的联合项目已累计培养超3000名毕业生。项目学费仅为直接留学的三分之一至一半,且学生可同步积累国际学术背景,为后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怀卡托大学等高校也通过联合学院和双学位协议,为中国学生提供建筑、设计、语言等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疫情催化需求:本土化国际教育成新趋势
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与全球经济波动,促使更多家庭重新评估留学成本。怀卡托大学指出,当前学生更倾向于“先本土后海外”的分段学习模式,以降低生活开支。例如,该校与杭州城市学院合作的联合项目允许学生前两年在中国完成基础课程,后两年赴新西兰深造,最终获得双学位。2023年毕业于该项目的同学表示,中外合作学院的费用远低于直接留学,且课程压力虽大,但两校师资联合授课能拓宽视野。数据显示,80%的联合项目毕业生选择赴海外攻读研究生。
三、学术与就业双重优势:跨国教育的长期价值
跨国教育不仅为学生节省经济成本,更通过课程设计提升竞争力。有学生在完成奥克兰理工大学分析硕士联合项目后提到,新西兰注重项目实践,中国侧重理论深度,两者结合让我在求职时更具优势。新西兰教育部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4年8月,共有超10万名中国学生通过跨国项目或传统留学途径赴新西兰学习,其中近2.5万人在合作项目框架下注册。奥克兰大学强调,学生需满足双方院校的学术标准(如GPA、英语水平)方可获得双学位,确保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
跨国教育项目也为新西兰高校带来长远效益。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部主任艾米·卢瑟福(Amy Rutherford)表示,合作办学强化了高校的全球联系,并提升了新西兰教育的国际声誉。随着郑州大学联合学院等新项目的落地,更多中国学生得以在本土体验国际化课程。新西兰教育部预测,随着两国教育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五年内通过跨国项目入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为全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从双学位认可到分段式学习,新西兰与中国跨国教育合作的成功,为国际教育创新提供了范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这种高性价比、高灵活性的模式或将重塑未来留学图景,助力更多学子跨越地理与经济壁垒,实现学术与职业理想。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Radio New Zealand , RNZ) ,2025-05-15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马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