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功举办首期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上海研修班

发布者:万军恺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为提升志愿者行动胜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于624日至26日举办“首届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行前培训暨学生海外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研修班。来自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支队的34名出访师生参与此次培训。

本期研修班由中心张华峰副教授和丁若曦博士研发、组织并主持,聚焦“价值塑造、学术训练、经验分享”三大主题。通过专家讲授、同伴交流、安全工作坊、小组调研设计等多种形式,为志愿者打造一个全面理解全球南方教育、海外调研方法、国际教育胜任力的沉浸式环境,协助出访师生为暑期海外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624日:知识准备与胜任力构建

朱小虎副教授作为首期研修班的第一位报告人,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东南亚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讲解。朱老师以TALISPISA数据为切入点,系统解读了东南亚教育生态。此外,他系统介绍了东南亚地理概况、东盟组织的教育协作机制,讨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数据显示新加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90%,而越南在PISA 2022数学测试中的表现则突出展示了“低投入高产出”的教育模式,反映出东南亚教育发展的多元路径。朱老师特别强调,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国家学生普遍面临温饱问题,凸显了教育公平与基础保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学院的孟文婷博士基于国际组织工作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联合国工作胜任力框架与其沿革,解析了国际公务员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特质。从麦克莱兰(McClelland)的胜任力理论到斯宾塞(Spencer)的“冰山模型”、从联合国工作胜任力的“386框架”到2021年更新的“4+5”体系,她向同学们强调了跨文化沟通、问题解决能力与全球视野在国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张华峰副教授则介绍了民族志研究方法,并以两个研究为案例分享了具体调研设计思路。他引出本次调研主题——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中国教育形象,并提出设计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之后,印尼、坦桑、泰国三个支队围绕访谈日程、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展开头脑风暴。助教成佳蕾、马一宁、胡奇则支持三个队伍高效锁定研究目标,查阅文献以确定学术概念,并完成基本的调研设计。

625日:理论纵深与效能感提升

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为全体师生做《全球南方教育发展与中国知识传播》的专题报告。他深度阐释了“全球南方”概念的由来与历史演进,先是回顾了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背景,再到“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继而发展到当前以非洲、拉美、亚洲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南南合作框架,并最终讨论了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教育共同利益的理念。他提出,作为国际教育志愿者,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特别强调要以平等、尊重和互鉴的态度,正确对待全球南方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和民众。

丁若曦博士则介绍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共享教育知识的方法论。她从发展传播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教育传播以“合意”而非“强力”传递教育知识的立场。基于当前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的现实背景,丁老师强调,志愿者需要面对具体的情境与对象,实施“传播评估-连接现场-策略构建”的知识共享方法。

来自洋泾菊园实验学校的成懿君老师曾五次前往英国、坦桑尼亚担任国际教育志愿者,她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志愿者自我效能建设”为主题,与志愿者分享了在跨文化冲突中做好自我调节与环境适应的有效方法。

626日:阶段性成果与安全教育

研修班的最后一天,印尼和坦桑两个支队的成员展示了当前完成的阶段性调研计划,涵盖研究问题、样本选取、数据收集流程等内容。中心的老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效率,并从“问题聚焦度”“文化敏感性”“方法严谨性”等多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作为本期研修班的最后一场报告,沈轶骅博士系统介绍了印尼、坦桑尼亚、泰国的文化禁忌与安全须知,特别强调了海外调研中的“文化谦逊”原则,并衷心祝愿今年的三支队伍凯旋。

本次海外实践得到了学校相关处室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与学术调研,更是一次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经共青团上海团市委、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世界银行的推荐,中心“走向全球南方:上海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项目”入选了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第二批全球典型项目。借助联合国教科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这一平台,团队将不断融汇全球知识与资源,扩大项目影响力,动员更多青年学生和教师参与其中,共享中国教育经验、助力全球南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