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旨在提升公众对人口趋势及其对发展挑战影响的认识。据联合国估算,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约82亿。从1960年的30亿到2025年的82亿,仅用65年便实现翻倍增长;按当前预测,这一数字将在2050年进一步升至96亿。近日,世界银行博客发布了全球人口趋势变化的数据报告。
一、生育率与死亡率: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
解析全球人口变化,生育率与死亡率是关键指标。从全球范围看,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差额(不考虑净移民因素)。过去一个世纪的出生与死亡数据,直接塑造了当前全球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当出生人数持续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便呈现增长态势。
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规模经历了深刻调整。1965年,全球粗出生率(每千人中出生人数)约35‰,粗死亡率(每千人中死亡人数)约13‰,自然增长率达2%(即每百人年增长2人)。直至2019年,粗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额仍超过10‰,推动人口持续增长,但这一差额正稳步缩小。
二、人口转型模型:从高增长到老龄化
人口转型模型基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历史趋势,揭示了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人口呈低速增长态势;
第二阶段:因医疗与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率先下降,出生率仍维持高位,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三阶段:受社会观念转变、避孕普及及女性教育提升影响,出生率开始下降;
第四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降至低位,人口增长趋于稳定;
第五阶段(部分模型提出):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规模开始缩减。
而在过去的百年间,全球人口正经历第二至第五阶段的转型。
三、全球生育率下降: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全球总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自20世纪60年代起持续下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加、抚养孩子经济成本上升,以及家庭规模社会规范的转变。
四、区域差异显著:高生育与老龄化并存
不同地区的生育趋势呈现明显分化。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是全球总生育率最高的区域,尽管近年呈下降趋势,2023年该地区女性平均生育数仍达4.3个,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欧洲、中亚及北美则长期处于全球生育率低位,2023年平均仅1.6个;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生育率下降尤为剧烈,2023年低至1.3个,为全球最低。
五、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严重
除人口规模外,年龄结构同样是理解社会需求的关键。生育率下降与死亡率降低(如预期寿命延长)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当前,欧洲、中亚及北美正面临显著的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约18%,0-14岁人口比例仅1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则呈现“最年轻”的人口结构,0-14岁人口占比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仅3%。
这些变化标志着全球人口动态正经历深刻转型:过去几十年,相对较高的出生率与较低的死亡率共同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如今,部分经济体已进入生育率下降与老龄化阶段,另一些地区仍面临高生育率与快速增长的挑战。世界人口日正是呼吁全球关注这些趋势的影响,通过制定针对性策略,共同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迈向可持续发展未来。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blogs.worldbank.org/en/opendata/world-population-day--trends-and-demographic-changes
编译自:世界银行官网,2025-07-11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李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