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与经合组织联合发布了《赋能AI时代的学习者:中小学AI素养框架》(Empowering learners for the age of AI: An AI literacy framework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AILit Framework)草案,正式框架计划于2026年发布,并将附带课堂实例。
一、框架背景与战略定位
(一)权威联合发起与国际标准接轨
本框架由欧盟委员会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两大国际组织共同主导,及全球12位顶尖专家的技术支持,包括斯坦福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专家、INRIA计算神经科学研究员等跨领域学者。其核心使命是为中小学教育建立统一的AI素养基准,并直接服务于PISA 2029评估体系的革新——该评估将首次纳入媒体与人工智能素养作为独立创新领域。这一合作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正式成为全球基础教育的关键指标,框架内容已同步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学生AI能力框架》(2024)及欧盟《数字能力公民框架》,确保国际教育标准的一致性。
(二)政策合规性与法律强制性驱动
框架的制定是对欧盟核心数字战略的深度响应:
1.《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明确要求成员国将AI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
2.《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 2024)第4条:法律强制规定AI系统提供者与部署者必须确保员工及使用者具备充分AI素养,本框架为此条款提供可操作的教育实施路径;
3.2023年欧盟理事会建议:要求各国优先发展包容性数字技能,框架通过分学段能力设计(如小学侧重意识培养、中学强化伦理决策)落实该目标。
(三)破解教育缺口的紧迫社会需求
1.使用现状失衡:55%的12-27岁群体通过社交媒体学习AI,仅15%依赖学校教育,非正规渠道导致认知偏差;
2.能力危机显性化:49%的欧洲中学生无法识别AI生成内容的虚假性,44%认为教师未做好AI教学准备;
3.系统性风险加剧:AI可能扩大阶层差距(49%学生担忧学业分化)、复制数据偏见(如人脸识别中的种族歧视)、诱发版权争议。框架为此提出教育优先干预:通过22项分级能力(如小学阶段“对比人类与AI创作差异”、中学阶段“审核算法偏见”)阻断风险传导,确保青少年从“被动使用者”转化为“负责任塑造者”。
二、AI素养定义、四大能力领域、三大素养维度
AI素养是技术知识、持久技能和面向未来的态度结合,使学习者能批判性评估AI的益处、风险及伦理影响。
(一)四大能力
1.理解AI:识别AI影响、评估输出准确性、分析推荐系统的偏见、连接技术与社会影响(如环境成本);
2.创造AI:协作生成内容(文本/图像/音乐)、保障知识产权、避免拟人化描述;
3.管理AI:任务分配决策(人机分工)、指令设计(提示工程)、制定使用准则;
4.设计AI:设计解决社区问题的AI原型、数据收集与标注、模型评估(非商业化)。
(二)三大素养
1。知识(共5类):包括人工智能反映了人类的选择和观点、人工智能重塑工作和人类角色、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角色、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局限性;
2.技能(共7类):包括批判性思维(评估AI生成的内容)、创造力(与人工智能合作,创造和完善想法)、计算思维(分解问题并提供说明)、自我和社会意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协作(与人工智能和人类有效合作)、沟通(解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决定何时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
3.态度(共5类):包括责任感、好奇心、创造力、适应力以及同理心。
该框架是首个政府间联合制定的K-12全学段AI素养标准,以技术能力伦理意识-生态责任三位一体模型,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目标。其核心价值在于:政策层面:为欧盟AI法案落地提供教育实施路径;教学层面:提供分龄场景,破解教师不知如何教难题;社会层面:培育新一代既能驾驭AI潜力、又能约束其风险的负责任数字公民。最终版将于2026年发布,或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基准。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欧盟教育官网 2025-06-03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 毕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