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赴坦桑尼亚活动纪实

发布者:万军恺发布时间:2025-08-12浏览次数:10

2025714日至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联教中心)选派新一期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团队[1](以下简称志愿团)赴坦桑尼亚开展为期15天的教学与调研活动,以此支持当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

本期志愿团秉承前两期团队成员多元化的优良传统,由活跃于教育实践与科研一线的联教中心专家、上海优秀数学教师以及学生志愿者组成[2]。团队由三方面成员构成:由联教中心STEM教育专家沈轶骅博士和技术专家王浩带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数学教师黄和平老师与顾元浩老师、上海实验学校数学教师付静博士组成一线教师团队;由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运吉、硕士研究生万军恺和石雨佳,以及首次将学生志愿者来源范围拓展至本科阶段后选拔出的本科生龚语姝、杨明昔共同组成的--三层次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我国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之下,上海师范大学和联教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和历史需要,在中国教育走出去的任务中持续积极引入青年力量,并进一步拓展青年参与国际志愿者的路径,不断深化青年作为国际志愿者担当的涵养,为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青年志愿者贡献力量。

2025626“2025年暑期赴海外实践项目行前会议在联教中心世承讲堂成功举行,志愿团沈轶骅博士讲解、介绍坦桑尼亚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各支队介绍具体工作安排后,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临时党支部成立,志愿团全体成员静待出发[3]。经过几个月的前期准备,713日晚志愿团全体成员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集结完毕并飞赴坦桑尼亚,并于当地时间714日下午抵达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

715日起,志愿团按照前期规划开始执行各项公务访问、教学教研及访谈调研工作。当日上午,志愿团一行前往桑给巴尔教育与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Zanzibar;简称MoEVT),受到当地教育官员的热情接待。在座谈会中,桑给巴尔教育研究院(Zanzibar Institute of Education)执行主任阿卜杜拉穆萨(Abdalla Mussa)介绍了当地教育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重点;志愿团STEM教育专家沈轶骅博士阐述了上海-坦桑尼亚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相关情况;博士生张运吉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教研组活动Teaching Research Group)机制及前几期志愿者团队的实践经验。坦方高度认可中坦合作项目的意义,双方围绕课程改革等话题深入交流,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促进两国教师经验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合作落地生根。715日下午,志愿团一行前往萨米娅博士小学(Dr. Samia Primary School),开展校园参访与教学观摩活动,在校长的热情接待和学生的欢迎下,志愿团参观并了解了该校的基本情况。随后,由该校数学教师哈菲德·阿梅·谢哈(Hafidh Ame Sheha)开展以《五位数加法》为主题的数学教学。课后,志愿团成员分散至各个坦桑教师的小组中,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学生活动组织、课堂互动效果等方面展开细致研讨。

716日,志愿团走进五星中学”——图梅库贾中学(Tumekuja Secondary School),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在校长室中,校长为志愿团成员详细介绍了该校的发展历程、师资结构、办学理念以及何为五星中学。当天上午,图梅库贾中学数学教师哈菲德·阿里·哈马德(Hafidh  Ally Hamad)以《几何变换:旋转》为主题在智慧教室带来一节数学展示课。中午,志愿团一行前往参观桑给巴尔教育研究院开展交流,在交流会中,穆萨先生表示,希望借此次交流,为桑给巴尔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本地数学教育持续发展。下午,志愿团再次返回图梅库贾中学,并由复旦中学国际部数学教师顾元浩在智慧教室中开设第二场《几何变换:旋转》的课程并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ICT优势,观课教师与学生志愿者结合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课和记录,现场反响热烈。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两位授课教师分别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则围绕教学设计与实施细节进行积极交流,通过教师和志愿团学生志愿者们的参与,来自中国的教研组与坦桑本土的“MEWAKA”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17日上午,志愿团再次访问萨米娅博士小学,复旦附中国际部数学教师黄和平以现实情境为切入点,为该校学生和老师带来一堂题为《五位数加法》的示范课。在下午的教研活动中,中坦教师围绕教学方法、内容呈现及学生参与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当日教研活动结束后,黄和平老师继续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并多次磨课,为次日的区域性大型公开课做足准备。

718日上午,黄和平老师在基恩贝·萨马基教师资源中心(Kiembe Samaki Teacher Resource Center)再次开设题为《五位数加法》的公开课,吸引了来自桑给巴尔的100余位数学教师现场观摩与参与研讨。学生志愿者们也积极投入到课堂准备、材料发放、课程观察与课后研讨的工作之中,为此次大规模的活动提供了保障。在随后的教学分享环节,博士生张运吉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围绕变式教学作专题报告,阐释了数学任务变式的定义与内涵。当日下午,沈轶骅博士为参与公开课的桑给巴尔教师系统性介绍了中国教研组活动的流程与核心特点,并详细讲解了课堂观察表的使用方法。在随后的教研环节,志愿团成员融入桑给巴尔教师各小组中进行研讨,依照观察表引导分享观课体会。

7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代表团(以下简称“代表团”)、志愿团应MoEVT邀请,共同出席了MoEVT举办的欢迎仪式,多位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出席。MoEVT常务秘书哈米斯·阿卜杜拉·赛义德先生代表桑方致欢迎辞,高度肯定了国际STEM教育志愿团在项目中的积极参与,并对上海市政府长期以来的有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则肯定了坦桑尼亚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并为桑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也阐释了中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意义内涵。欢迎仪式后,代表团和志愿团一行在校方的陪同下走进梅库贾中学,参观校园并考察由中方企业捐赠的智慧教室运行情况。随后,张民选教授代表联教中心向坦方教师代表捐赠“Share Maths”(共享树)系列教学资源。当天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数学教师顾元浩在图梅库贾中学智慧教室再次开讲主题为《几何变换:旋转》的数学课程。本次授课在前次教学活用智慧教室ICT特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聚焦于旋转概念的可视化与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提升。教研组活动中,顾元浩老师进行教学反思,系统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与实践亮点,并就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技术运用等方面分享了经验。

722日上午,代表团及志愿团离开桑给巴尔,抵达坦桑尼亚阿鲁沙地,访问当地区域办公室(Arusha Regional Office)与阿鲁沙中学(Arusha Secondary School),围绕教育合作、教学实践和师资发展开展交流活动,坦桑尼亚国家教育研究院(Tanzani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IE)旗下索玛·关扎电视台(Soma Kwanza TV)全程记录。在区域办公室中,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与坦方交流区域教育发展;在阿鲁沙中学,双方出席欢迎仪式,阿鲁沙中学校长洛娜·恩特莱斯(Lorna Nteles)女士、恩纳博伊舒小学(Enaboishu English Medium Primary School)的校长阿莎·姆塞丘(Asha Msechu)女士分别发表欢迎致辞,并介绍了学校现状,同时表示期待进一步开展合作;张民选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教育交流核心是的连接;坦桑尼亚国家教育研究院创新与课程发展部主任戈德森·莱马(Godson Lema)博士回顾了中坦在数学教育领域多年来的合作成果;沈轶骅博士则介绍了中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胡国勇教授代表中方捐赠“Share Maths”(共享树)系列教学资源、并互赠纪念品。仪式后,中坦双方的教师、学生热情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723日,代表团与志愿团到访恩纳博伊舒小学,师生以鼓乐热烈欢迎。在教学观摩环节中,该校教师杰拉尔德·拉扎罗·恩盖伦扎(Gerald Lazaro Ngerenza)执教《计算圆柱体表面积》一课,通过实物模型与纸面剪切演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展现了融入动手实验与可视化策略的创新设计,获中坦双方教师一致认可。当日下午,志愿团转至阿鲁沙中学,该校数学教师埃马纽·杰弗里·姆韦塔(Emanuel Geoffrey Mweta)执教《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一课,融合图示演示与启发式提问,既注重知识逻辑严谨性,又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课堂互动良好、目标达成度高,体现了本地教师的几何教学实践能力。课后,中坦双方教师分组围绕课堂观察表关键要素深入教研,坦方教师明晰核心教学策略并反思实践,称收获颇丰。这场逾一小时的教研对话促进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为双方持续协作与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724日上午,代表团和志愿团抵达马兰古教师学校(Marangu Teachers College),围绕该校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与上海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经验开展深入交流。欢迎环节中,该校教师教育代表博尼法斯·尼科德穆斯·利伊莫(Boniface Nichodemus Lyimo)先生介绍,作为坦桑尼亚 35 所公立师范院校之一,学校长期专注语言类教师培养,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阶段语言教学质量,并通过历史图片展现 “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随后,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作专题分享,从上海地理区位与人口结构切入,剖析上海学生在 PISA 中持续优异的背后逻辑,强调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作用;介绍上海教师参与 TALIS 的经验,指出上海教育成效源于基层实践积累与国家政策支持;并分享了上海在教师培训、职前职后融合发展、校本研修制度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坦方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下午,代表团一行启程返沪,志愿团则继续留坦完成后续任务。

725日上午,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数学教师付静博士执教《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示范课。课堂上,她先引导学生复习弧、圆心角等核心几何概念,再通过动画演示动态呈现圆上点的位置变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的几何本质,并启发思考 “同一弧对应无数圆周角的深层逻辑。课后,中坦教师围绕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方法深入研讨。坦方教师强调教学内容需结合学生先验知识,提出新课环节改进建议,力求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多元解题能力。

经过周末与团队成员的多轮磨课与深入讨论后,728日上午,付静博士在阿鲁沙中学再次以《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为题开展公开教学,吸引当地百余名数学教师观摩研讨。在随后的教学交流环节中,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雨佳系统介绍了上海教研组流程、核心特点及课堂观察表使用方法,助力当地教师掌握工具;本科生龚语姝则结合具体实践案例,阐释教学手册中数学任务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其转化为课堂实践。研讨环节中,当地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观察表分享观课心得,交流热烈且富有成效。下午,志愿团成员从乞力马扎罗国际机场登上返沪航班,坦桑尼亚STEM教育志愿团圆满完成任务。

为期十六天的海外行程虽十分紧凑,但志愿团各成员牢牢把握团队分工与合作的要义,始终以饱满状态迎接工作,并顺利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上海教师们精心准备高质量示范课,向坦方教师充分展现上海数学教育的面貌,教学观摩、教研对话、教学资源共享、专题讲座与区域性工作坊等一系列互动则促进中坦教育工作者们的思想融合,推动先进教学方法在坦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学生志愿者们则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活跃于课堂准备、课堂观摩、课后研讨、实地调研、影像记录等诸多任务之中,在锻炼自身国际胜任力的同时也积极展现出其致力于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青年担当。

 


通过此次志愿活动,志愿团各成员愈发坚信不同文化可以通过教育发掘人类文明之间闪耀发光的共同点,在文化交流中创造桥梁和纽带,在互惠共进中创造机遇与新生,这正是国际志愿活动的意义之所在,正是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之所在。


[1]20237月至8月,由中心专家、3所上海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组成的第一批志愿者团队出访坦桑尼亚,扎根坦桑尼亚大中小学,与当地150位教师开展为期三周的数学教研活动、工作坊和研讨会。

20247月,中心再次派出志愿者团队奔赴坦桑尼亚,开展为期三周的国际STEM教育志愿服务。此次团队不仅包括中心的专家和上海一线教师,更首次纳入比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同时,开辟了青年国际胜任力培养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