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韩国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次成人数字素养能力调查》结果,揭示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约有350万人(占全体成年人的8.2%)处于数字生活“基础脱节”状态。这项覆盖数万名样本的全国性调查,首次通过情景模拟测评工具(如使用导航App寻路、操作自助点餐机等)量化了成年人在基础数字利用、数字信息应用、数字通信、数字安全、以及基于数字的问题解决五大核心领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调查将数字素养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无法完成基础设备操作的人群,占比8.2%;第二级为仅掌握简单操作但无法日常应用的人群,占比17.7%;第三级为具备一定解决问题能力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的人群,占比21.4%;最高级第四级群体则占52.8%,能够娴熟应对各类数字化场景。进一步深入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地域、学历以及家庭收入等多重因素,均对成年人的数字素养能力产生了显著且差异化的影响。具体聚焦于数字素养能力处于第一等级(即无法有效完成基础数字设备操作)的人群,可以发现: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陷入数字技术的运用困境;同时,6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拥有中低学历背景以及月收入不足300万韩元的家庭,其数字素养的弱势特征尤为显著,这些群体在基础数字设备操作上的困难更为突出,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同时报告显示,针对韩国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字设备的目的,97%受访者将智能设备用于亲友联络,85%依赖搜索引擎处理生活事务,70%用于网络购物。但另一方面,40.4%受访者坦言存在使用障碍,高龄群体的挫败感达77.7%,远高于青年层的8.9%。在数字化生存焦虑催生下,29.9%的成年人呼吁系统性教育支持,其中62.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培训,“适应数字社会”与“消除生活不便”成为最主要诉求。
针对调查暴露的结构性失衡,教育部宣布推行四维攻坚计划。其一,借助 2024 年新推出的“ 韩文阳光巴士 ”数字素养教育项目,将通过搭载平板设备的移动教学车深入偏远地区,在社区中心为识字教育机会匮乏的成年人提供定制化数字技能培训,实现“家门口的数字教育”覆盖。其二,创新政企合作模式,联合银行、麦当劳等商业机构打造场景化实训基地,在ATM操作区、无人导览终端等真实环境中开展沉浸式教学。其三,在普惠教育层面实施精准扶持,政府将向8.5万户低收入家庭、8000名老年人及1万名待业者发放“AI数字教育券”,每人每年最高可申领35万韩元培训补贴,切实降低弱势群体数字学习成本。其四,“终身学习城市”建设同步启动,地方自治团体可根据地区条件运营人工智能(AI)数码相关特化项目,如数字伦理课堂、适老化金融课程等支持居民自主选择终身学习内容。
教育副部长崔恩玉强调,调查数据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中隐秘的群体阵痛,未来将持续通过政企协同、社区渗透、财政补助等方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安全网。随着计划的深入推进,使便利店购物、医院挂号、公共服务申请等数百项民生场景不再竖起技术壁垒,真正让数字红利惠及全体国民。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韩国教育部,2025-08-20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于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