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4号开展的“Live It Up!—Bringing Engineering to Life”活动中,新加坡强调工程教育应超越技术传授,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真实情境学习,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下一代问题解决者。
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解决问题变成一种全民思维方式。学校需要先确保学生具备充分的能力,再通过课程持续注入好奇心、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目标是让无论是否成为工程师的每一个人,都能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应对未来挑战。“Live It Up!”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借助机器人、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等主题展览、研讨会和讲座,把解决问题的心态直接呈现给小学、中学及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动手与互动中把工程思维转化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工程教育不仅修补当下,更在创造明天。面对气候变化、能源与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工程师正以技术、创意与伦理三重维度,把不可能转化为新常态。昨天的工程想象,已塑成今天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工程突破,则正在为明天打开新的可能。“Live It Up!”现场把这种创造可能的精神实体化,饲料展览中,Joachim Loo教授团队研发的封装生物活性饲料以口服替代人工激素注射,显著提升了鱼类产卵效率与动物福利,直接回应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养殖两大命题。这一展品让观众看到,工程不仅能解决旧问题,更能把可持续的未来提前带到眼前。
工程师的创造力只有扎根于真实场景,才能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而真实场景只能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被带入课堂。因此,培养下一代工程师的关键,是让教育者与企业伙伴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才与设备。在新加坡,这一合作已贯穿各学段。如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提供实习岗位,确保学生所学即产业所需。又如樟宜长革中学与劳斯莱斯推出航空航天应用学习计划,学生动手制作火箭模型、编程自动驾驶汽车等。唯有将课堂与职场相衔接,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生态系统,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参与者。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新加坡教育部,2025-08-14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