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国家儿童剧院的安德里亚·米利根(Andrea Milligan)博士在在波里鲁阿(Porirua[1])的泰兰吉(Tairangi[2])学校开展了一项基于Pūrākau(毛利叙事传统)和地域文化的数字学习项目,主题为“我的世界(Nōku te Ao[3])”。
该项目团队成员除安德里亚博士外还包括:泰兰吉学校(Tairangi School)校长杰森·阿塔拉(Jason Ataera)及学习专家切尔西·温(Chelsea Wynne)与芬·卡尔弗(Finn Culver);毛利教育顾问兼特库拉奥哈纳纳学校(Te Kura o Hanana)校长罗谢尔·索恩(Rochelle Thorn);以及来自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Te Herenga Waka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的本·埃杰顿博士(Dr Ben Egerton)。
“我的世界”项目计划开展三期试点教学并推广全国,截至2025年9月,该项目前已在六所学校成功试运行,并即将开展第三期。项目主要面向中小学,让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来创作和分享关于他们地域和身份认同的属于自己的故事。项目团队在准备阶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熟悉他们认为可以支持学生讲故事的数字平台、应用程序或数字工具。
项目实施前期阶段,学习专家切尔西建议首先开展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工作。教师维维(Viv)代表她的同事说:“了解不同类型的数字活动很有趣。发展我个人在这方面的技能也很好。我了解的越多,这一切就越不可怕!”
学生活动则以体验数字工具为主,让数字工具赋能学习,主要包括:
Scratch:一款图形化编程工具。学生创建角色并编写代码,让角色在故事背景中移动。重点是初步学习编程逻辑和讲故事。
Green Screening(绿幕技术):每个学生穿上戏服,通过绿幕技术将自己“嵌入”到另一个背景中(如太空、森林)。这是影视特效的基础。
Polycam Pro:一款3D扫描App。学生对实物进行扫描,创建它的3D数字模型。
Construct:一款专业的游戏开发引擎。学生创建并游玩自己设计的电子游戏。
该项目也加深了研究人员对毛利人叙事教育的理解:“故事是身份的载体。他们帮助学生分享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以及他们重视什么。故事将个人反思与口语练习联系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来表达他们的声音、信仰和独特的观点。
该项目体现了研究人员对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思考:学习活动应当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及自我身份认同紧密相连,使教育内容更具意义与归属感。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赋能工具”的角色,是实现深度连接和个性化表达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实践应聚焦于学生所创作内容的实质及其过程中所展现的思维与能力,而非仅仅关注所使用特定应用程序的类型。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新西兰教育部官网,2025-09-019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