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工作报告《数字化学习,走进真实课堂:加纳试点项目之洞见》(Digital Learning, Real Classrooms: Insights from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n Ghana),系统总结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在加纳大阿克拉地区三所小学开展“学习通”(Learning Passport,简称LP)平台试点项目相关成果。通过研究系统评估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thnology,简称EdTech)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适用性、采纳度与实施保真度。
本次试点项目由加纳教育服务局(Ghana Education Service,简称GES)、国家远程学习与开放学校中心(Center for National Distance Learning and Open Schooling,简称CENDLOS)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推进,旨在通过数字平台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识字与计算能力,并比较两种实施模式(信息化实验室模式(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ab,简称ICT lab)与课堂投影仪模式)的效果。
一、适用性:教师认可平台教学价值,灵活性提升适用性
在“适用性”方面,研究通过月度教师反馈表、课堂观察及校长监测表收集数据。结果显示,97%的教师认为“学习通”平台对教学“整体上有用”,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出勤率与课堂参与度方面作用显著。教师普遍反映,使用平台后“课堂授课更轻松,学生注意力更持久,参与度提高,课堂更有趣”。专家观察也指出,平台内容与加纳国家课程相契合,并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字技能、协作沟通、创造力等核心素养。
报告指出,通过平台,教师能够自主决定使用频率、单次使用时长及内容选择,这些性能增强了教师的操作自主权。数据显示,教师多将数字内容用作核心教材(65%)、引入新知识(60%)或巩固复习(40%)。然而,部分教师指出平台在形成性评估工具(如互动测验)和分层学习资源方面存在不足,约15%的教师认为内容难度未能适配所有学生,视频语速和口音也对部分学生造成理解障碍。项目后期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加纳本地语音的故事书予以改进。
二、采纳度: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成采纳关键,投影仪模式更易操作
在“采纳”层面,研究发现稳定的电力与网络是数字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试点期间,一所学校因电力系统故障及网络问题延迟三个月启动,凸显了基础设施薄弱对实施的制约。为解决网络不稳定问题,项目采用内容预载与后期安装路由器两种方式,但前者需将设备运至校外下载,操作繁琐。
对比两种实施模式,课堂投影仪模式(仅需连接一台设备)在启动效率、技术故障率及课程安排灵活性方面优于ICT实验室模式(需管理多台学生设备)。采用投影仪模式的班级仅18%课程延迟开始,而ICT实验室模式达25%。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投影仪模式也减少了学生直接操作设备的机会,而实验室模式更利于小组协作与动手实践。
三、实施保真度:实施保真度有待提升,个性化与多模态教学潜力未充分发挥
“实施保真度”是指教学是否按项目预设的混合式学习原则落地,包括分组策略、个别化练习、形成性评价与可访问性资源的常态化使用。加纳教师展现了将数字工具融入传统教学的较强适应能力。他们成功地将平台视频等内容与单词卡片等本地化教具结合,并在多数课堂上能清晰阐述学习目标、提问互动、提供指导与反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在实现混合教学更深层次潜力方面的挑战。平台的应用仍以教师主导的全体教学为主要模式,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或小组互动学习的频率相对较低。报告指出,数字学习的关键优势之一——通过即时反馈和自适应路径实现“个性化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这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工具资源较为有限;二是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尚有不足。
此外,“多模态教学”(即在同一课堂中组合使用视频、音频、测验等多种数字资源)的实践并不常见。尽管视频(用于100%的观察课堂)和音频(用于超过60%的课堂)被广泛使用,但将它们与其他资源类型深度整合的案例很少。这种局限不仅影响了对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吸引力,也制约了平台在满足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方面的潜力。
加纳“学习通”试点表明,数字学习平台在提升课堂参与度等诸多方面具有潜力,但其成功依赖可靠的基础设施、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教师混合教学能力培训等。未来推广应优先考虑互动性强的自适应学习模块,加强教师在设计混合课程、运用多模态资源方面的专业发展,并探索适合偏远地区的离线解决方案,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公平与有效应用。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2025-09-12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沈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