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简称NCTQ)发布新报告,《为残障学生和英语学习者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Building a Strong Teacher Workforce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English Learners)。针对残障学生及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的学习者,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教师短缺及流失的严峻挑战。该报告指出,各州可通过六大政策杠杆,改善这一局面,以确保这些学生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目前,仅有一半的州要求为未来的特殊教育和ESL配备高素质的导师,仅有五个州要求通过严格的阅读教学测试才能获得执照,不到50%的州强制要求校长接受特殊教育培训。这些是NCTQ报告中关于解决特殊教育和ESL教师持续流失和短缺问题的新发现,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三十多年。据NCTQ主席希瑟·佩斯克(Heather Peske)所言,残障学生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经常因缺乏有资质教师而无法达到基础阅读和数学水平。分析显示,带教制度、教师和校长培养标准、阅读教学能力测试、薪酬和专业发展是留住和招聘这些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因素。该报告建议改进州政策,以解决以下领域的人员流失问题:
1.教师带教制度
目前,有半数州并未要求教师实习期间必须在具备相应学科认证的导师监督下完成教学。大多数位于美国西部,包括怀俄明州、犹他州、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和内华达州等州。报告援引马萨诸塞州的一项研究:在特殊教育教师准备过程中,如果带教导师具备特殊教育认证,那么新教师离开教育界的概率就会降低约 12%。有针对性的带教导师支持,能使未来教师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从而增强留任意愿。
2.教师培训标准
清晰、严格的州级培训标准,能确保教师具备服务残障学生与ESL学生的能力。目前,有十个州仍无明确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标准,16 个州甚至无 ESL 相关标准。德州是个例外:自 2019 年起,德州制定了 ESL 和双语教育的教师培训标准,要求教师理解语言习得原理,并能针对学生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3.校长培养标准
在准备校长的项目中纳入特殊教育与 ESL 内容的州不到一半;仅有 13 个州要求校长培训课程包含英语学习者教育。缺乏此类认知培训,可能导致校长在处理个别化教育计划、残障法案(IDEA)合规等事务时应对不足。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许多新升任校长在面对这些政策事务时显得“措手不及”。而在爱荷华州,教育学院须向州方证明其校长候选人具备服务 ESL 或残障学生的能力。
4.教师阅读教学能力
报告发现,目前有 17 个州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候选人在申请许可之前通过有效阅读教学能力考试;与此同时,2023年NCTQ的研究披露,有29个州(含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教师许可时依赖的阅读考试被认定为“薄弱”或“不达标”。在ESL教师许可方面,仅有加州、爱达荷、新墨西哥、路易斯安那和马里兰这五个州要求通过被评为“可接受”的阅读教学考试。对比来看,很多州虽对普通教师(尤其小学教师)要求通过优质阅读考试,却对特殊教育教师或 ESL 教师缺乏此要求。威斯康星州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州对阅读许可考试的要求是强或可接受水平,但并未要求所有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这项考试。报告还指出,在全国范围内,70%的四年级残障学生和67%的ESL学生在国家评估考试中阅读成绩低于基础水平。因识字困难,ESL学生也更可能被误认为需要参加特殊教育服务。
5.教师薪酬
有效的政策是:在教师人手紧张的领域(如特殊教育与ESL教师)提供高于一般教育教师的薪酬待遇。研究表明,额外待遇需至少达到基薪的7.5%(约5,000美元)才能发挥显著作用。目前仅有18个州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额外薪酬或奖金,8州对ESL教师提供类似支持。夏威夷州的经验值得关注:从2020年起推行年度1万美元的特别津贴,该政策使本州特殊教育教师职位空缺率或由无证教师担任的比例减少了35%。有趣的是,该政策对现有教师的留任效果不显著,其减缺主要来源于具备双认证的普通教师转向特殊教育岗位。政策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其设计简单:夏威夷州实施时无需申请,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自动享受资格。
6.教师专业发展
高质量的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留任率极为关键。报告指出,目前40个州对特殊教育和ESL教师提供相关培训,而部分州(如俄勒冈、夏威夷、爱荷华、田纳西、肯塔基、西弗吉尼亚)在这两个领域均无系统培训措施。罗德岛州最近出台指导方针,要求为多语言学习者教师提供专门的专业学习机会,是值得借鉴的案例。
总体而言,NCTQ强调,这六项政策杠杆需协同推进。佩斯克表示,如果各州希望真正建立起高质量的残障学生和ESL教师队伍,应综合运用这些政策手段,非单打独斗。
编译自:The 74,2025-10-15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许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