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 | 刘宝存: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发展与基本经验

发布者:王浩 发布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10

59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应邀来我院作题为“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发展与基本经验”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研究院“学思讲坛”的第三十二讲,由宋佳副教授主持。本次活动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主讲人|刘宝存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

刘宝存教授首先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了教育强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措施。通过国际数据的比较,分析了中国教育在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开放和教育成效六方面的发展现状。



学术讲座现场

在教育投入上,生动地讲述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逐步上升的奋斗历程,充分肯定了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教育各个阶段的生师比情况。其中,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生师比与OECD的指标基本持平,但高等教育阶段生师比占比23.5%,相比OECD15.14%)而言存在较大差距。并且通过数据的比较产生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我国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生师比低但班额普遍较大;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扩招、规模变大,但教师队伍规模小、教师数量少等问题。

在教育规模上,学前教育阶段我国学生入学率达到88.1%,超过OECD81.74%)。这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相较而言西方国家更倾家庭承担学前教育责任。而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并无明显差距,但高中教育阶段我国相较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可能由于发达国家更强调学习实用知识,重视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文凭重视度不高等原因。

在教育质量上,通过PISA测试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中等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需要正视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思考存在的短板,客观评价自身。同样的,我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类高校排行榜上中国大学赫然在列。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从难以进入世界前100到当前进入并产生国际影响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升。

在教育公平上,我国弱家庭资本的学生实现学业抗逆占比达到12%,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甚至高于一些国家及OECD的均值。这从侧面说明了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强大的公立教育系统能够极大程度的保证教育公平。在教育开放上,通过全球学生的流动数据分析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和国外学生来华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在教育成效上,充分肯定了我国在论文发表、国际三方专利拥有量、知识产权使用费用收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但同时也提出需要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基本经验上,总结了五条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经验。第一,尊师重教,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制定与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第三,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第四,通过对口支援促进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第五,给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教育共同体。这也反映了在全球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定位及能够发挥的强大国际影响力。



主持人|宋佳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随后,宋佳副教授从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希望学生们不仅是进行单个国家的对比研究,可以从国际数据的角度切入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可能的研究问题并解释问题。跳出教育视野看教育,以发展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和问题。用跨学科的视野研究并解释数据,如使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通过预测的方法尝试解决难点、重点问题。



讲座交流互动

最后,在对话交流环节,在场师生积极向刘宝存教授提问,分别从数据的口径问题、硕士阶段学生的培养、学术研究中语言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讲座现场合影



供图、供稿:马一宁

 


电子邮箱:riice@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