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张瑞芳博士应邀来我院作题为“写作无捷径 阅读忌功利——学术阅读体系构建与学术写作习惯培养方法谈”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为研究院“学思讲坛”的第三十三讲,由李廷洲研究员与谈,宋佳副教授主持。本次活动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主讲人|张瑞芳
(《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张瑞芳博士首先向在座师生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就如何写文章,如何投稿等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直面现实,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多读多写才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想要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满足知识储备、学术敏感力、严谨的态度三个要求。写作是有方法、可训练的,这要求我们去除严重的功利心态和外在要求,回归写作的初心,真正爱上阅读和写作。同时强调了写作规范,文章的发表需要做到规范,但过于注重规范性反而会限制自身,成为枷锁。我们应对自己抱有合理期待,避免陷入“痛苦”和“无聊”,避免因为过于追求发表而造成的无聊状态。阅读和写作应该成为一种工具,从而帮助阐释自我思想,突破创新。随后,张瑞芳博士提出,阅读是学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术思考的呈现、发表是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三者是逐渐递进的关系。其中,写作需要学会概括他人的观点,整理自己的观察和思绪,既有个人见解又有美感和说服力。发表需要找到“自己”,找到“知己”,发表并不代表完美,而是因为存在着个人特色(观点、方法等)。并且也充分肯定了比较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关注前沿、关注热点是该学科的鲜明特点。但同时,单纯的翻译描述,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的现象也亟待解决。
学术讲座现场
最后,张瑞芳博士在学术阅读体系构建与学术写作习惯培养方面提出了几点问题并给出建议。第一,阅读的目的是要拓宽思路,不能够只是为了观点而阅读。这种做法不仅会限制读书的类型和主题,并且会使得我们无法感受到学人的研究态度、学术成长、人生际遇。因此,除了观点外,阅读写作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当前出现了阅读新问题。表现为阅读的“短、平、快”以及略读,甚至不去获取信息、获取错误信息等。而学术阅读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深入阅读,需要培养深入阅读的习惯。第三,存在阅读文献的类型问题。一些网络文献(如新闻、介绍)成为引用主流,但该类网络文献的准确性、权威性、永久性有时无法保证。因此最好及时保存好文献,避免出现无法寻证的隐患。其次不能够片面依赖学术论文,专著的阅读也十分重要,建议进行一手文献的收集与分析,阅读文献的类型需要全面多样。第四,在阅读学科或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对于交叉学科要理清基本的背景信息。阅读写作时不限于教育理论和思想,而是通过广泛阅读逐步确立自身的教育理念。其次,需要选择适合选题的科研方法,同时也要留意最新的研究方法。第五,阅读方法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需要做到每日读书,定时写作。在论文写作方面,功底与技巧是核心,写作是找到“自己”,找到“知己”。最后强调了作者和期刊的关系,期刊是由学者引领的,作者与期刊是相互共生的关系。
与谈人|李廷洲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随后,李廷洲研究员从自身经历分享了阅读写作的感悟。从机械阅读到爱上阅读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和思考是有乐趣的,是可以拓宽自身思维的。阅读的启发不是即时的,阅读也许无法直接回答问题,但可以为回答问题作准备。其次,要回归论文发表的初心,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科技、制度、认知能力的拓展,因此基于此进行的创新性写作才是有意义的。最后坚守研究领域与追赶热点是不矛盾的,可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不断嫁接热点,这不仅使得论文发表不再过于困难,同时也做到了学术担当,满足了使命要求。
讲座交流互动
最后,在对话交流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分别从投稿问题、阅读问题、研究的启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供图、供稿:马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