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意大利教育部、大学和科研部、外交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意大利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2024—2026)》(Strategy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Itali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文件,梳理了自2024年起未来三年的高等教育国家化战略的目标和重点行动领域,试图加强意大利高等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一、战略目标
该文件强调,意大利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总目标为: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增强国际化的工具,明确国家目标与优先事项,推动意大利卓越发展,改善学习工作条件。同时,该文件还提出了“强化国际化文化与技能拓展”“促进人员流动与吸引力提升”“推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和“加强欧洲合作,促进欧盟外国际化”四项具体的宏观性目标。
二、重点行动领域
在总目标与宏观性目标的牵引下,该文件分别对地中海、中东、巴尔干半岛、非洲大陆、经济发达或增速较快的国家和G7成员国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方针。同时,该文件提出,希望通过增加奖学金、建设数据库、促进多部门协议、增加跨国培训、进行学分互认以及推动欧洲大学计划等行动,重点加强以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 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提升人才的全球视野和综合素养,倡导个人和学校层面的国际化,鼓励教育的多学科、跨文化整合,如增加英文授课课程、促进教师国际交流等。
2. 促进国际流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意大利学生、教师和相关技术与行政人员的流动性。该文件认为,“走出去”有助于保障教研活动与国际前沿接轨,提高人才的全球竞争力;“引进来”不仅能聚集各国人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还能够增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宣传国家形象。
3. 支持和促进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支持意大利教育机构参与旨在增强大学或教育体系能力的项目;支持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跨国培训;建立大学学分互认机制;推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公约;促进意大利教科文组织教席发展等。
4. 加强与欧盟的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教育教学向数字化转型;鼓励开展国际研讨;完善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以趋近欧洲和国际标准;鼓励意大利大学参与欧洲和国际大学网络等。
最后,该文件提出,会通过加强资金支持以保障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倡议和活动。同时,也会通过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等方式,制定相应的参考指标和工具来评估各项工作的有效性,以保障各项活动的积极运行。
与此同时,作为文明古国和世界重要经济体的意大利,一直致力于扩展全球教育中心的打造,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和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其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三、以文化软实力积极融入国际,提升国际教育影响力
1964 年,美国海外学习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Foreign Study,简称AIFS)成立,致力于建设一个全球海外教育学习中心。全球教育中心致力于为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地区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育课程。来自全球的学习者通过沉浸在不同的文化的艺术、历史和商业环境中获得独立和宝贵的经验。2021年推出AIFS Abroad项目(作为AIFS的子项目),从适合不同专业和出国动机的广泛项目选项中进行选择,从一些世界顶尖大学的学术留学项目到全日制实习以及短期语言和文化沉浸项目。
从AIFS Abroad项目推出至今,意大利已有3个城市(佛罗伦萨、罗马、米兰)作为这个全球项目的“教育中心”,融合“旅游+文化”的要素,向世界展现其独有文化底蕴。来自全球的学习者可以在艺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接受文商融合的葡萄酒营销课程、在充满历史底蕴的罗马研习与探索深厚的饮食文化以及在全球时尚与设计之都米兰研习其商业文化。
四、国际教育协会Eduitalia,为留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意大利Eduitalia国际教育协会,旨在为外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和文化体验。协会的宗旨是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进国际学生对意大利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提升意大利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会员学校遍布意大利各地,提供从基础意大利语课程到专业学术课程的广泛选择,涵盖艺术与设计、商业与管理、文化与历史等多个领域。此外,Eduitalia还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旅行,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化。
国际教育协会Eduitalia为留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包括住宿安排、签证协助、学术指导和生活支持,确保学习者在意大利的学习和生活顺利进行。协会的会员学校都经过严格认证,确保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认证要求包括ISO 9001、Asils、AACUPI、MIUR、2000认证,以及与经认可的大学达成协议和地区学术办公室的认可。国际教育协会Eduitalia通过这些措施确保留学生在意大利体验到高质量和便捷可靠的学习体验。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2024-10-31;AIFS Abroad官网、意大利Eduitalia国际教育协会官网 2025-01-16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子靖、毕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