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每一份毕业证书真正成为学生向上流动的阶梯,将是加拿大乃至全球教育界未来的核心命题。近日,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O)发布了一项关于安大略省本科毕业生从学校到职场过渡的研究报告。通过对271名近三年毕业生的调查及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尽管整体就业前景乐观,但不同身份特征的群体在失业率、收入水平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BIPOC(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种)、LGBTQIA2+、低收入家庭及残疾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系统性不平等。这一发现直击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中的深层痛点。研究的核心发现之一是身份特征如何深刻塑造着毕业生的就业轨迹.
在性别差异上,数据显示男性毕业生失业率高达24%,显著高于女性的8%。然而,成功跻身职场的男性毕业生,在收入和工作质量上却展现出明显优势:仅19%的男性年收入低于5万加元,相比之下,女性这一比例高达46%。此外,80%的男性毕业生对工作表示满意,且90%认为其工作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而女性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6%和68%。研究进一步指出,性别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就业机会的获取上,更深远地影响着职业发展的长期质量,暗示着职场性别偏见或许从职业生涯的初期便开始悄然累积。
BIPOC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全方位的劣势:其失业率(16%)是白人毕业生(3%)的五倍有余,低收入比例(44% vs. 34%)更高,且工作满意度(61%)显著低于白人群体(78%)。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BIPOC群体参与学校组织的职业发展活动(如实习和社交)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即便是那些积极参与活动的BIPOC毕业生,其就业质量也往往不及未参与活动的白人同龄人。报告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指出,“这不仅是资源获取的问题,更是结构性歧视的深刻体现,需要系统性的职场文化与高校支持机制改革。”
此外,经济背景是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遭遇“隐形天花板”。尽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失业率(7%)相对较低,仅为非低收入群体的(14%)一半,但就业者的经济处境却极为严峻:85%的就业者年收入不足5万加元,远超非低收入者的24%。此外,仅46%的低收入毕业生对工作表示满意,远低于非低收入者(79%)。研究警示,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打破代际贫困的循环,经济弱势群体即便获得学位,也难以在职场中获得公平的起点。
作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LGBTQIA2+毕业生虽失业率(8%)低于异性恋群体(15%),但就业者中56%收入低于5万加元,且仅53%对工作满意,两项数据均远落后于异性恋者。残疾毕业生的情况更为严峻:70%收入低于门槛线,满意度低至41%。报告强调,这些群体的困境常被数据忽视,因为缺乏细分统计,导致政策支持难以精准施策。
研究揭示了令人困惑的悖论:尽管参与实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和职业社交能显著改善就业(如实习参与者失业率10% vs. 非参与者24%),但部分群体即便积极参与,仍难逃不平等。例如,残疾毕业生尽管在实习参与率(77%)和社交活跃度(90%)上表现优异,其收入与满意度却垫底。这表明加拿大职业支持措施存在“均码化”的弊端,一刀切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对于各种不平等现象,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了三大改革方向:第一,建立标准化身份数据系统。鉴于目前高校缺乏针对细分群体的就业跟踪机制,导致问题难以量化,报告呼吁强制收集种族、性取向、残疾状况等关键数据,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第二,重构职业支持体系。推广文化响应式服务,如针对BIPOC毕业生的职场反歧视培训;增设经济弱势群体专项实习基金;开发残疾毕业生职场适应工具包等,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第三,加强公私部门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包容性的招聘计划,如设定多样性雇佣配额、提供过渡期导师支持等,以打破就业市场的隐性壁垒。
解决校园到职场的过渡不平等问题,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经济正义的迫切要求。政府、高校与企业应携手合作,共同打破那些阻碍公平就业的隐性壁垒。
更多信息请参阅:
编译自:加拿大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2025-01-28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