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literacy”(多元识读性)是由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扩展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多识读性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涵盖了对视觉、听觉、空间、姿态、文化等多种模态符号的理解和运用。它强调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需要具备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媒介的沟通能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与文本的互动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变革,从单调的文字阅读跃升为一场充满活力、多感官交织的沉浸式体验。如今,我们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接触那些从多种渠道汲取意义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片段和手势——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巧妙组合——都在我们的沟通和内容解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元素如同多彩的画笔,为我们的信息世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让每一次阅读和交流都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和引人入胜。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语言与传播研究系的副教授Sari Sulkunen近期在欧盟学校平台上发布名为《多元识读力:21世纪课堂新基础技能》(Multiliteracy: the new basic skill for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的文章,再次郑重阐释了“多元识读力”这项技能对于21世纪学生的重要性。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发布的最新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识读能力呈现令人关注的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是否应将传统识读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唯一重点?然而,答案并非如此。多元识读性教育的引入,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以满足其在校内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多模态文本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学生需要具备在不同情境下制作和分析多模态文本的能力,这不仅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必要准备,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素养。无论是创意产业、科学研究,还是日常社交,多模态文本的运用都无处不在。
多元识读力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多模态文本的设计与创作。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的融合,学生能够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其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
多元识读力教育注重让学生在设计和制作文本的过程中,清晰地理解不同文本的规则、可能性与局限性。通过深入实践,学生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信息,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多元识读力教育并非是对传统识读能力的否定,而是对其的拓展与深化。在21世纪,识读能力的定义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而应包括对多模态文本的导航、创造和解读能力。这种能力的拓展是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多识读性教育已被纳入欧洲多国的课程体系中,欧盟的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框架也明确将多元识读力纳入核心素养范畴。这些政策文件和指导方针为多识读性教育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多识读性教育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更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school-education.ec.europa.eu/en/discover/expert-views/multiliteracy-new-basic-skill
编译自:欧盟学校教育平台官网,2024-12-05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 毕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