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聚焦数学课程改革:为 21 世纪学习者赋能

发布者:万军恺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10

近日,经合组织发布了题为《面向未来的数学课程:为21世纪学习者赋能》Future-Focused Mathematics Curricula: Empowering Learners for the 21st Century的政策简报,深入探讨全球数学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基于《数学课程的演变》An Evolu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报告及教育与技能2040”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简报指出,面对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变化以及学生表现的分化,数学课程亟需系统性变革,以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与跨领域能力。

一、现代数学课程的演变

 21 世纪所需的基础和高级能力培养方面,数学学科占据关键地位。它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数据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能力是应对技术进步、经济变化和复杂社会挑战的必备技能。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在金融决策、数据分析等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提升综合素养。

从经合组织“教育 2030课程图谱分析(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 CCM)的研究结果来看,各国数学课程在融入 21 世纪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基础能力已广泛融入课程,但创造力、责任感等能力的融入程度较低,相比人文、体育等学科,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交互动能力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 25 年,数学课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评估(如 TIMSS  PISA)促使各国重新审视数学教育。如今,数学素养和推理能力受到更多重视,统计和数据素养的教学也有所提前。然而,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预期课程、实际教学课程和学生达成的课程之间存在差距,教材内容与评估框架也有待更好地匹配。

二、21 世纪数学课程的困境

随着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将新主题和能力融入数学课程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这也带来了课程过载的风险,在教学时间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传统数学教育的深度和质量与现代能力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学教育中的公平性问题不容忽视。不同背景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表现差异,要实现公平,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采用通用设计学习(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和个性化学习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评估和学习途径,将数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有效缩小公平差距。同时,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焦虑,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数字工具和资源为数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如 GeoGebraDesmos 等工具可使数学学习更具互动性和可视化,数字教材也能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然而,要实现有效整合,教师需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教学能力,同时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

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灵活性、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多自主权,有助于使数学课程更贴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求。但这需要在灵活性、自主权与教育质量、公平性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数学课程设计原则

为应对 21 世纪的需求,经合组织提出了 12 条数学课程设计原则,涵盖学科内、跨学科、学校外以及过程中四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课程的12条设计原则

在学科内,“聚焦”原则要求课程应聚焦核心数学概念,如数感、代数和几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严谨性”原则强调深度理解,平衡程序性流利和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连贯性”需要确保各年级课程的连续性,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和深化。

跨学科层面,“可迁移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数学技能的能力,通过跨学科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交叉”原则关注推动基于能力的跨学科学习,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理解;“选择性”原则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在学校外,“真实性”原则要求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融入数学教育,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灵活性”原则强调课程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背景的学生,减少教育差距;“过程性”原则需要确保课程、评估、教材和教学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为学生提供连贯且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性”原则需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估,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学生能动性”原则要求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教师能动性”原则注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给予,通过专业发展和资源支持,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四、报告小结与未来展望

经合组织为全球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方向。在社会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学教育的变革至关重要。通过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数学课程能够更好地为 21 世纪的学习者赋能,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各国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参考这些研究成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助力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功。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future-focused-mathematics-curricula_18036510-en.html


编译自:经合组织,2025-02-28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花萱子


电子邮箱:riice@email.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