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家校社协作防治校园欺凌

发布者:万军恺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次数:10

如今,人们对欺凌和伤害行为的认识有所提高,包括言语、社交和网络欺凌。借助社交媒体,欺凌事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宣传。新加坡教育部与各校通过制度规范、课程教育、家校合作等方式,系统性应对校园内外的伤害行为,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安全、包容的成长环境。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本地小学平均每年每1000名学生报告2起欺凌事件,中学则为6起。尽管数据反映校园欺凌发生率总体稳定,但教育部强调,实际案例可能因单次冲突未被上报或学生自行处理而存在漏报情况。

一、从规则到教育:构建全方位防护网

学校通过明确校规与纪律框架,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欺凌与伤害行为,并定期向学生传达举报渠道。教育部指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反欺凌教育从低年级开始融入“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同理心及责任感等。同时,学校建立“同伴支持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欺凌的危害性,并学会如何支持经历过欺凌和伤害行为的学生。

教师接受专项培训,以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识别学生异常行为,并主动干预潜在冲突。教育部强调,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需兼顾受害者权益与施害者改正空间,通过个案辅导帮助双方反思与成长。

二、分层方法:处理欺凌和伤害行为

当欺凌和伤害行为被报告后,学校会进行彻底调查,了解事实后决定适当的处理方式,可能包括纪律处分、修复关系和康复措施。如果向警方报案,学校将协助警方调查,包括支持可能被询问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学校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采用分层处理的方法,并与家长合作,支持受害者,改变施害者的行为。

(一)无意的言论和误解: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分歧,达成共识。

(二)网络欺凌:学校引导学生向在线平台报告事件。

(三)持续的、故意的欺凌行为(包括网络欺凌):学校对施害者采取严厉的纪律处分,并辅以修复关系的措施。可能包括留校察看或停课。戒尺是针对男生的最后选择,由获得授权的人员以适当的方式实施。

(四)严重案件:施害者将面临法律后果。

三、旁观者责任与网络传播规范

针对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学校将引导其学习正确应对方式,如保持冷静,离开并寻求附近成年人的帮助,并及时向教师和家长或任何值得信赖的成年人报告欺凌或伤害行为事件。

未采取任何行动的旁观者将得到指导,以了解他们本可以采取的行动,如提醒学校教师或工作人员等注意这种情况。若有人拍摄相关影像等,并进行不当传播,将受到提醒和警告,因为这可能会伤害到相关人员。那些出于羞辱或伤害相关人员的目的,而录制和分享影像等的人可能会面临纪律处分。

教育部和学校倾向于谨慎地处理每个案例,为涉事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和隐私。然而,如果案件被不当公开,且提供的信息存在严重偏差,教育部可能需要发布案件的事实,以提供对该事件的平衡看法,包括根据学校调查采取的行动和对所有责任方的处理。

四、家长角色

家长参与对于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以及解决欺凌和伤害行为至关重要。教育部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并通过与孩子日常互动中的“教育契机”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一)孩子受到欺凌或伤害行为时的做法

若孩子遭遇欺凌或伤害行为,家长需保持冷静,提供情感支持,可以运用“C.H.E.E.R.”沟通模型引导对话,帮助孩子应对该事件。

1.冷静(Calm them down):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交谈,帮助他们冷静下来。如“你看起来很不安,我们坐下来聊聊吧。”

2.倾听(Hear them out):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如“谈论被欺凌的事情可能很难,但我想了解你的感受,这样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3.共情(Empathise with their feelings):承认并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励孩子用“I-信息”(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看到你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受伤。试着用‘我感到……’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感受,这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4.鼓励寻求帮助(Encourage them to seek help):如果问题超出孩子的处理能力,建议他们寻求额外的支持。如“看起来这个问题困扰你很久了,我们可以一起寻求帮助来解决它。

5.安慰(Reassure them):让孩子知道你会一直支持他们,并倾听他们的困扰。如“我永远在这里支持你,如果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或者你感到困扰,我会倾听你的感受。”

(二)孩子实施欺凌或伤害行为时的做法

同样,对于施害的学生,家长应引导其真诚道歉并修复关系。

1.提问(Ask questions):通过提问更好地了解事件经过及行为动机。如“当时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2.明确欺凌不可接受(Let them know bullying is unacceptable):让孩子明白欺凌是有害的,强调良好价值观和关心他人的的重要性。使用“I-信息”表达对行为的感受。如“我对你发布关于同学的负面内容感到失望。你的同学会怎么想?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有什么感受?”“我很高兴你意识到欺凌他人是不对的。让我们讨论如何改善这种情况。你是否考虑向被伤害的人道歉?还有其他什么可以做的?”

3.解释并执行行为后果(Explain and enforce consequences for their behaviour):除了向受害者道歉外,可能的后果包括暂时没收手机或所有设备。坚定地执行后果。

4.监控孩子的在线活动(Monitor your childs online activities):为确保孩子不再继续或重复欺凌行为,监控他们的在线活动(如短信、社交媒体帖子和与他人的互动)。使用应用程序的家长控制或安全功能来辅助。

5.寻求额外支持(Reach out for extra support):如果需要,可以向孩子的学校寻求额外的支持和指导。

由于修复关系和改善行为需要时间,教育部鼓励家长与学校密切合作,提供一致的指导和支持。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孩子的社交技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并学会尊重他人。他们还会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解到修复关系的重要性。我们的孩子发展了社交技能和尊重他人。他们还了解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修复关系的重要性。

五、资源支持与举报渠道

教育部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网络健康及亲子关系建设资源,相关资讯可通过“教育部育儿Instagram”“家长健康工具箱”及“家长门户”平台获取。欺凌事件可通过学校、机构或教育部热线举报,所有信息将严格保密处理。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moe.gov.sg/news/edtalks/how-do-moe-and-schools-manage-bullying-and-hurtful-behaviours


编译自:新加坡教育部,2025-04-04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刘晓钰


电子邮箱:riice@email.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