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一: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
分论坛一主为“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由上海师范大学沈秋雨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孔令帅教授和张华峰副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浙江大学胡依卓同学介绍了中国、美国、新加坡三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策略转向趋势;上海师范大学杨雅欣同学对丹麦产业博士项目的政策框架进行解构,并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了丹麦产业博士项目协同培养机制;厦门大学赵瑾奕同学从时序系统、微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四个维度,剖析了美国“先进技术教育计划”如何以社区学院为核心载体,构建衔接技术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态;上海师范大学沈秋雨同学从资源内循环、能力内循环和身份内循环三方面,介绍了美国以“校-企-政”内循环方式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方式;重庆师范大学姚红琳同学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科研训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学术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姜东圭同学对韩国大学生网络学习影响因素进行了多维度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张寅秀同学尝试以高等教育学科的视角去探讨特朗普政府和哈佛大学“对簿公堂”后的学术自治问题;海南师范大学陆惠欣同学对东南亚职前学生教师交流项目参与东南亚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武敏玉同学从教育对外开放视域,系统介绍了比利时师德建设在法治化、培养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启示。
孔令帅教授和张华峰副教授对分论坛一各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肯定,尤其是新一代研究生同学所展现的理论意识,并提出:“研究范围应聚焦,避免多国多案例泛泛而谈,可单国深入”、“结合现实背景与本土实践,增强研究针对性和应用价值”等宝贵建议。
分论坛二:全球教育发展与治理
分论坛二主题为“全球教育发展与治理”,由上海师范大学许苗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宋佳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陶媛博士担任点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王帅杰同学基于福柯的生命政治学思想,对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治理的逻辑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两者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存在人力资本和人口生命治理的不同取向;复旦大学陈想同学从认知重构、规范倡导、人才赋能三个方面,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教育构筑和平的路径;厦门大学陈翠萍同学介绍了我国海外分校的办学情况,分析了我国海外分校办学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张璞同学分析了澳大利亚“韧性、权利与尊重关系”项目的实施背景、运行机制、内容设计、实施特点,为促进中小学社会情感学习系统化、本土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韩国东新大学吴云东同学介绍了OECD如何通过政策建议、数据收集和排名系统等方式,在全球治理框架下对韩国教育政策产生关键作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刘煜皎同学从国际合作模式、区域差异、教师职业发展三个维度,探究了语言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对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意义感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刘润锌同学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新加坡学校儿童保护制度的历史脉络与制度逻辑;上海师范大学许苗同学以战争背景下乌克兰青少年的教育困境与心理挑战为切入点,探讨其心理韧性系统的构建过程以及多主体协同机制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的作用。
宋佳副教授和陶媛博士高度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的前沿性和理论应用的努力,并给予充分鼓励。宋佳副教授从比较教育视角强调研究需超越简单描述国别经验,应深入解释文化差异的原因,聚焦中国问题的本土借鉴;陶媛博士则针对具体案例指出,要增强理论框架的严谨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问题意识的明确性,以提升论文的逻辑性和学术深度。
分论坛三:教师建设的全球视野
分论坛三主题为“教师建设的全球视野”,由上海师范大学沈华禹同学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王帅副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静娴博士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
多伦多大学滕心怡同学通过深度访谈上海小学教师,展现了“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局面;浙江大学和晓婕同学剖析出芬兰教师合作存在新教师同伴小组指导、跨学科合作教学及全国性教师合作网络这三大实践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刘晓钰同学梳理了美国教育戏剧教师从高校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到认证体系的完整培养链条;首都师范大学张诗雅同学对比英国、日本、新西兰的教师减负措施,探究教师精准减负的方法;湖南大学陈筱睿同学选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六类国家,分析少子化背景下乡村教师保留政策的共性特征;上海师范大学金宇飞同学提出教师职业安全应从“静态保护”转向“底线约束+柔性退出”双轨制;华南师范大学唐佳瑜同学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指出加拿大构建了“行业资质+伦理筛查”的中小学教师准入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郑煣于同学探讨了日本基础教育应对人口变动50年的经验与教训;上海师范大学沈华禹同学,基于16省26位印尼校长的访谈,揭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尼教师教育跨境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王帅副教授和李静娴博士高度肯定了同学们选题的前沿性和论文写作的努力并给予充分鼓励,但同时也指出部分研究在现象描述中可进一步明确核心矛盾,如在“双减”政策研究中可深化权衡机制分析,避免议题泛化,跨国比较研究需注意样本选择的代表性等。
分论坛四:教师教育的国际合作
分论坛四主题为“教师教育的国际合作”,由上海师范大学张念同学主持,浙江大学陈丽翠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洁教授和孙阳博士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
赫尔辛基大学黄浩岩同学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传统追踪和经验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探究了不同学校心理需求支持方式对未来教师认知好奇心的促进作用;江苏大学唐小霞同学通过对24位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及150篇社交媒体博文进行质性分析,系统揭示了青年教师非教学性负担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可持续的纾解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崔子晨同学指出芬兰通过“职前-入职-在职”一体化模式培养研究型教师,并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提供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张念同学聚焦于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阐述了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华南师范大学辛彤同学对韩国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从制度规范层面、运行机制层面、支持保障层面进行论述其核心架构与运行逻辑,并提出对于中国的相关启示;华南师范大学朱春婷同学聚焦粤港澳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具体围绕粤港澳教师资格认定的实践考察、制度反思与优化路径三方面展开分析;信阳师范大学常美慧同学指出美国非大学化教师教育模式在缓解教师短缺等方面的优势及带来的危机争议,建议超越非此即彼思维,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生态;华南师范大学江秋红同学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理论,系统梳理、深入分析二十年间(2004-2024)粤港澳大湾区的教师协同发展实践,以探寻未来路向。
分论坛汇报结束后,陈丽翠研究员从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三类研究分别对各位同学的论文进行点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王洁老师从研究问题是否清晰、文献综述质量、结构是否清晰、论述过程是否严密、启示部分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孙阳博士对各位同学的研究逐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分论坛五:建设世界教育中心
分论坛五主题为“建设世界教育中心”,由上海师范大学孙雨晨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继龙副教授和胡仲勋博士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张雅茹同学汇报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趋势、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陕西师范大学董海霞同学从世界教育中心的起源出发,探讨了英、法、德、美教育对外开放在历史长时间发展中形成的特色路径以及共性策略选择,最后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略;浙江大学王沁苑同学介绍了欧洲大学联盟成立的动因、治理模式、现实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济大学耿宏伟同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日本四所高校2015-2024年的学科专业调整展开解释性多案例研究;中国地质大学赵雅琦同学通过分析国际社会在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上的基本理念和举措,从国家、高校、学会以及社会其他力量总结普遍经验与借鉴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孙雨晨同学介绍了第七代伊拉斯谟+计划的全球教育治理路径,揭示了其教育治理的主体、机制、目的,并剖析其在不同维度下的实施成效与面临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张珊同学从空间维度探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之下欧盟高等教育空间呈现何种样态,数字技术何以重塑高等教育实践,最后提出其实践特征;西南大学李钟钰同学从国际关系视角探索国际援助与知识传播的耦合进路,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张继龙副教授和胡仲勋博士对八位同学的研究给予了肯定,认为同学们的选题新颖且富有时代意义,其亮点在于论文理论素养较高、研究数据整理详实、案例分析细致等。两位老师同时提出了后续建议,包括研究理论应用要恰当、增强现实针对性、对研究对象进行动态深入剖析等。
分论坛六: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
分论坛六主题为“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由上海师范大学施晨莺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朱小虎副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明华博士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郑钰同学基于PISA2022数据,探讨了ICT技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魏志鹏同学从数字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新加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华东师范大学秦语真同学基于27项实证研究文献,分析了AI赋能跨学科教学的路径和价值;上海师范大学施晨莺同学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全球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师范大学侯佳以越南高等教育为例,探讨了全球南方国家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困局,并对中国在南南合作中的角色地位进行了思考;阜阳师范大学赖敏旻同学从实践进展和关键障碍两个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李庆豪同学从师范教育资源供给视角出发,探讨研究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及其差异化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陈昭如同学从驯化理论视角出发,剖析了中国农村母亲在社交网络“晒娃”中的母职实践及其媒介再驯化过程;浙江大学赵奕基于OECD《解锁高质量教学》报告,对教学的复杂性本质及未来目标展开深入分析。
朱小虎副教授和余明华博士对9位同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分别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朱小虎副教授指出部分选题在量化研究设计上可进一步优化数据样本的覆盖范围与统计分析方法,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余明华博士则基于教育技术视角,建议同学们在分析视角中融入更多智能教育工具的应用场景探讨,并强调研究意义需紧密联系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同时提醒注意学术规范性中文献引用的准确性和图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分论坛七:数学教育的国际趋势
上分论坛七主题为“数学教育的国际趋势”,由上海师范大学孙智华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兴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蒋政副教授担任分论坛点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张润钰同学开展基于Scratch的概率教学研究,证实该教学模式可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思维和概率知识水平,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供了实践范例;日本筑波大学徐雯雨同学聚焦“基于集合的统合”和“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对中日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两国在教学理念与内容整合方面的差异及启示;杭州师范大学陈斌莹同学对中国与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数学教科书跨学科内容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为我国STEM援非及数学跨学科教育提供参考;浙江师范大学楼佳煜同学分析了尼日利亚小学New Smart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结构、编排体例等编排特点,为数学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提供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孟晶同学构建了“四维度十二类型”分析框架,对中英新美四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呈现情况进行比较,揭示各国培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澳门大学简焕森同学运用“策略-制约-流程”分析框架,对比内地与澳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内地课标改革以“扬长避短”为核心策略,旨在增强数学教育国际竞争力;浙江师范大学朱慧玲同学以新加坡Star2021年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创造力因素的任务设置,分析了其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维度的呈现特点;福建师范大学陈勇冰同学解析了小学数学模型意识的内涵,构建了“感悟-使用-构建”三维行为表现框架,并通过教学案例验证该框架对单元学习目标设计的实践指导价值;上海师范大学毛怿婷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思维导图对七年级学生协作解决数学问题的影响,发现其能促进认知活动、互动交流及情感体验的积极表现。
黄兴丰教授和蒋政副教授充分肯定了9位同学为研究所付出的努力,高度评价了新生代硕士生的研究素养并一一进行了点评,围绕选题定位、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语言陈述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分论坛八:STEM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分论坛八主题为“STEM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由上海师范大学方帆同学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徐瑾劼教授和沈轶骅博士担任本场点评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唐榕同学从研究背景、Metals项目剖析、启示与总结三部分,对基于跨学科协同的学习工程师培养体系做了介绍与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周泳辰同学结合国内国际背景,从录取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了美国科技高中的培育框架;北京外国语大学程益玲同学以教育公平视角,构建了美国非正式STEM教育需求适应性四维分析框架,探讨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回应不同背景学生的多样需求;华东师范大学张鼎立同学介绍与分析了美国在地化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理念主张、成效和实践路径,指出其对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吴娜同学围绕当前可持续发展危机,探讨了美国华盛顿州K-1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总结其教育目标导向、实践路径与主要特征,并就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启示性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李蒙蒙同学基于三维政策分析框架,结合联合国性别平等框架,分析了德国女性STEM政策的机制与效果,并就如何促进我国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展开了分析;上海师范大学方帆同学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分析了美国国际人才培养的多元主体协同过程,并指出了当前美国国际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美国国际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徐瑾劼教授和沈轶骅博士对八位同学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些选题分别关注到不同的教育现象,从不同国别和视野切入。同时,两位老师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是要明确定义,保证概念的清晰;二是要增强批判性,注重研究的深度;三是要注重方法理论的创新性与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