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课堂也日益受到影响。作为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BMBF)人工智能伴随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学校中的人工智能:科学与实践现状指南》(Künstliche Intelligenz in der Schule – Eine Handreichung zum Stand in Wissenschaft und Praxis)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合理且有益地运用这项技术。这份由奥格斯堡大学和波茨坦大学研究者撰写的科学出版物,为教师、学校管理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贴近实际的概述,涵盖发展机遇、挑战和行动建议。
最初伴随质疑与禁用呼声的讨论,如今已转向更理性的方向。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被许多学生用于资料检索、写作或学习。沃达丰基金会研究显示,超70%青少年认为人工智能利大于弊。该指南基于这一现实,为教育实践提供方向。奥格斯堡大学的Michael Sailer教授、Elisabeth Bauer博士与波茨坦大学的Katharina Scheiter教授、Yoana Omarchevska博士及Clara Schumacher博士共同完成了这份受德国联邦研究、技术和航天部委托的出版物。
核心发现一览:
1.人工智能(AI)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例如通过自动化反馈、差异化学习支持或辅助创建教学材料。前提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且符合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2.数据保护至关重要,但不应成为阻碍。通过符合数据保护规范的工具,如FelloFish、Bettermarks或fAIrChat,可以在教室中合法合规地使用AI。
3.教师的核心地位不可替代。AI不会取代教育中的人际关系,而是帮助教师更个性化地满足学习需求,并减轻其日常事务负担。
4.基础知识依然不可或缺。尽管AI能够提供信息,但学生仍需掌握基本知识,才能对结果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
5.必须保障教育公平。高质量AI工具的使用机会不应受经济条件限制。该指南呼吁为所有学校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AI应用方案。
奥格斯堡大学学习分析与教育数据挖掘讲席教授迈克尔·塞勒博士(Prof. Dr. Michael Sailer)表示:“我们主张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方针、统一的数据保护标准,以及全面覆盖的教师培训。此外,‘人工智能素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固定组成部分,从批判性使用文本生成工具,到对算法进行伦理反思。”
波茨坦大学数字教育讲席教授卡特琳娜·沙伊特博士(Prof. Dr. Katharina Scheiter)认为,在学校中使用人工智能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方法。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如何运用AI进行学习,并能够主动引导这一过程,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干预。另一方面,学生必须明白他们仍需对自身学习过程及成果负责,因此必须具备批判性审视AI所提供内容有效性的能力。由此可见,在AI时代,知识与能力非但不会过时,反而仍是实现有效行动的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能使学校教育更现代化、个性化和高效,但它需要教学引导、技术保障和明确的教育使命。该指南表明:通过合理运用,AI有助于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但核心始终是人——教师本人与学生本人。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bildungsklick.de/schule/detail/ki-schule-unterricht-wissenschaft-handreichung
编译自:德国bildungsklick官网,2025-06-20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