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联教中心”)第二期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团队抵达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正式开启为期15天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之旅。志愿者团队由来自教育、科研一线的多元力量组成,包括STEM教育专家、中坦项目协调人沈轶骅博士,技术专家王浩,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数学教师黄和平与顾元浩,上海市实验学校数学教师付静博士,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运吉、硕士研究生万军恺与石雨佳、本科生龚语姝与杨明昔。怀揣着促进中坦数学教育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初心与使命,团队成员抵达后即投身于教学调研、课程准备与本地交流等各项活动中,积极为两国教育互学互鉴贡献力量。
志愿团首日深入对话桑方教育主管部门,聚焦课程改革与教育协作
7月15日,志愿者团队在桑给巴尔正式开启首日交流活动。当天上午,团队一行前往桑给巴尔教育与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Zanzibar;简称MoEVT),受到当地教育官员的热情接待。
在座谈交流中,桑给巴尔教育研究院(Zanzibar Institute of Education)的执行主任阿卜杜拉·穆萨(Abdalla Mussa)先生就桑给巴尔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及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进行了系统介绍。随后,STEM教育专家、中坦项目协调人沈轶骅博士围绕“上海-坦桑尼亚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作了全面阐述,内容涵盖项目背景、实施目标、阶段性成果以及本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安排。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运吉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教研组活动”(Teaching Research Group)机制,分享了第一期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团队在坦桑尼亚实施教研组活动的经验与模式。
座谈现场气氛热烈,双方围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坦方高度评价本次合作的意义,并对系列活动寄予厚望。双方一致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促进两国教师在理念、方法与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合作落地生根。
首日走进校园一线 体验桑给巴尔数学教学实践,共促教学互鉴
7月15日下午,志愿团一行前往萨米娅博士小学(Dr. Samia Primary School),开展校园参访与教学观摩活动。校长热情接待来访团队,并从学校师资配置、教学设施及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学生们用充满热情的欢迎仪式,表达了对中国志愿者的友好与欢迎,现场氛围温馨热烈。
在教学观摩环节,萨米娅博士小学数学教师哈菲德·阿梅·谢哈(Hafidh Ame Sheha)为志愿团展示了一节以《五位数加法》为主题的数学课堂,充分体现了本土教学的特色与实践智慧。
课后,双方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学生活动组织、课堂互动效果等方面展开细致研讨。与会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文化背景,深入探讨了适应本土学生需求的教学路径,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理念的融合,推动教育智慧的双向交流与共享。
志愿团走进“五星”中学与当地教育研究院,共探数学教学新路径
7月16日,志愿团走进图梅库贾中学(Tumekuja Secondary School),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活动伊始,校长围绕学校的发展历程、师资结构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向志愿团作了系统介绍,帮助团员全面了解学校办学理念与教育生态,为后续深入互动与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当天上午,图梅库贾中学数学教师哈菲德·阿里·哈马德(Hafidh Ally Hamad)在智慧教室授课,以《几何变换:旋转》为主题,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旋转概念,展现了当地教师活动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
下午,志愿团一行前往桑给巴尔教育研究院参访。在研究院执行主任穆萨先生的陪同下,成员们参观了研究院的办公与课程开发区域,深入了解其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与教材研发等方面的工作成果。穆萨先生表示,希望借此次交流,为桑给巴尔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本地数学教育持续发展。沈轶骅博士亦表示,愿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提升当地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当日晚些时候,志愿团再次回访图梅库贾中学,由复旦附中国际部数学教师顾元浩在智慧教室开设第二场《几何变换:旋转》课程。顾老师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技术优势,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将旋转概念的讲解与可视化演示有机融合,生动展现了上海数学教学的系统性与创新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互动,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思维参与度。
课后,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与反思。现场教师结合课堂观察量表,围绕教学设计与实施细节积极提问、深入交流,为几何变换的跨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志愿团再访萨米娅博士小学,以“五位数加法”深化中坦数学教学交流
7月17日上午,志愿团再次走进萨米娅博士小学。来自复旦附中国际部的数学教师黄和平为该校学生带来一堂题为《五位数加法》的示范课。课堂以“购买水果或书籍”等情境为切入点,结合小方块等学具进行直观演示,循序引导学生理解位值概念并掌握加法运算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课后,中坦教师围绕教学方法、内容呈现及学生参与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志愿团教师分享了上海教学中关于“位值理解”与“运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经验,坦方教师则介绍了本土课堂中帮助学生掌握大数运算的教学策略。双方在理念碰撞与经验互鉴中,共同探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可行路径。
百余名坦桑教师齐聚教师资源中心,共享双方数学教学经验
经过精心准备与多次磨课,7月18日上午,黄和平老师在基恩贝·萨马基教师资源中心(Kiembe Samaki Teacher Resource Center)再次开设《五位数加法》公开课,吸引了来自桑给巴尔的100余位数学教师现场观摩与参与研讨。黄和平老师通过创设贴近桑给巴尔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趣味实践中巩固运算基础并理解位值概念。在随后的教学分享环节,张运吉女士围绕“变式教学”作专题讲座。她结合具体鲜明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数学任务”与“变式”的定义与内涵,并向在场教师分发教学手册,助力其全面理解变式教学理念,并有效转化为课堂实践。
下午,沈轶骅博士为参与公开课的桑给巴尔教师系统介绍了中国教研组活动的流程与核心特点,并详细讲解了课堂观察表的使用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工具进行课堂观察与记录。在随后的教研环节,桑给巴尔教师分组研讨,依照观察表的引导分享观课体会。不同教学视角在交流中交汇碰撞,既有对上海教学经验的吸收借鉴,也有结合本土学情的反思与创新,推动实现“共研共长”的目标。
此次桑给巴尔之行,是中坦教育合作的重要实践。展望未来,双方有望以本次交流为契机,持续推进“共研共长”的协作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提升两国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知识的分享与文化的互动,中坦数学教育交流必将焕发出更加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
接下来的10天,志愿团将继续在桑给巴尔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并将前往阿鲁沙地区的恩纳博伊舒小学和阿鲁沙中学,开展系列教学交流,助力坦桑尼亚数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