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坦教育合作,共筑教育发展新未来 ——中心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第二周桑给巴尔与阿鲁沙活动纪实

发布者:万军恺 发布时间:2025-08-03 浏览次数:19

2025721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代表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代表团(以下简称“联教中心与上海师大代表团”)、“国际STEM教育志愿团”(以下简称“志愿团”)应桑给巴尔教育与职业培训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Zanzibar,以下简称“MoEVT”)邀请,共同出席了MoEVT举办的欢迎仪式。出席欢迎仪式的桑方代表有:MoEVT常务秘书哈米斯·阿卜杜拉·赛义德(Khamis Abdulla Said)先生、副常务秘书(主管行政)哈立德·马苏德·瓦济尔(Khalid Masoud Wazir)先生、副常务秘书(主管学术)姆瓦纳哈米斯·阿达姆·阿梅尔(Mwanakhamis Adam Ameir)博士、桑给巴尔教育研究院(Zanzibar Institute of Education)执行主任阿卜杜拉·穆萨(Abdalla Mussa)先生等多位教育行政官员。

欢迎仪式伊始,MoEVT常务秘书哈米斯·阿卜杜拉·赛义德先生代表桑方致欢迎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与上海师范大学代表团、国际STEM教育志愿者团队表达热烈欢迎与诚挚谢意。赛义德先生表示,中坦两国长期以来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与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联教中心”)持续为坦桑尼亚数学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支持。其中,“智慧教室”捐赠项目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技术融合的深度与效能,助力教育现代化进程。桑方高度肯定“国际STEM教育志愿团”在项目中的积极参与,并对上海市政府长期以来的有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

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坦桑尼亚在教育领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建议结合实际,设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稳步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他指出,科学研究是教育规划的重要基础,而新教师的培养更是保障教育体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张民选教授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中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深远意义。他表示,该项目每年选派上海优秀教师赴坦开展教学交流,不仅为当地教师提供了优质的专业发展平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本土化转化,助力构建更符合本国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体系。



 

1.深化教育交流:再访图梅库贾中学,聚焦数字教育赋能课堂实践

欢迎仪式后,代表团一行再次走进图梅库贾中学(Tumekuja Secondary School),受到校长及师生代表的热烈欢迎。代表团在校方陪同下参观了学校的数字实验室与智慧教室(Smart Classroom),现场观摩了由本校教师演示的智能教学设备应用,直观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随后举行的教学资源捐赠仪式上,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代表中方向桑方教师代表捐赠了“Share Maths”(共享树)教学资源。该套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案及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旨在支持桑给巴尔的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地化与数字化发展。

当天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数学教师顾元浩在图梅库贾中学智慧教室再次开讲数学课程《几何变换:旋转》。本次授课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聚焦于旋转概念的可视化与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提升。

授课过程中,顾元浩老师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将抽象的“旋转”概念生动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图形表达。他灵活运用智慧教室配备的多设备联动功能,引导学生聚焦于几何变换的动态过程,并实时调取和投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营造出高度互动的课堂氛围。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与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在教研组(Teaching Research Group)活动中,顾元浩老师率先进行教学反思,系统回顾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与实践亮点,并就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技术运用等方面分享了经验。随后,志愿团与桑方教师代表开展分组研讨,围绕“如何在设备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推广优质教学经验”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交流。STEM教育专家、中坦项目协调人沈轶骅博士建议学校设立常规教研时间,推动教师之间的系统交流,并强调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运吉则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教师培训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力,技术工具应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师能力的提升。




2.中坦教育携手同行:志愿团走进阿鲁沙,共绘合作新图景

722日上午,联教中心与上海师大代表团和志愿团抵达坦桑尼亚阿鲁沙市,先后访问阿鲁沙区域办公室(Arusha Regional Office)与阿鲁沙中学(Arusha Secondary School),围绕教育合作、教学实践和师资发展开展一系列深入交流活动。坦桑尼亚国家教育研究院(Tanzani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IE)旗下教育频道“索玛·关扎电视台”(Soma Kwanza TV)对活动进行全程拍摄与记录。

在阿鲁沙区域办公室,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与阿鲁沙地方政府代表围绕区域教育发展、政策实施与资源配置进行了深入交流。坦方介绍了阿鲁沙在非洲教育版图中的关键地位与发展潜力,进一步增进了志愿团对区域教育布局的了解。

随后,志愿团一行走进阿鲁沙中学,参观校园建设并出席欢迎仪式。欢迎仪式伊始,校长洛娜·恩特莱斯(Lorna Nteles)女士发表欢迎致辞,介绍学校历史、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另一项目合作学校——恩纳博伊舒小学(Enaboishu English Medium Primary School)的校长阿莎·姆塞丘(Asha Msechu)女士则从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该学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培训与教育公平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阿鲁沙地区行政秘书长米萨伊莱·阿尔巴诺·穆萨(Missaile Albano Musa)先生在总结致辞中高度评价此次交流活动,认为中坦教育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师资力量,更将在教学理念、课程资源与教育技术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坦教育交流的核心在于“人”的连接。他强调,教育不仅改变命运,也能塑造未来,而中坦双方应继续以交流促理解,推动教育项目持续深入发展。

坦桑尼亚国家教育研究院创新与课程发展部主任戈德森·莱马(Godson Lema)博士回顾了双方在数学教育领域多年来的合作成果,并对阿鲁沙中学本次活动的周密组织给予高度肯定。

随后,沈轶骅博士围绕中坦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做系统介绍,全面阐述了项目缘起、结构设计、运行机制及阶段性成果,现场亦同步播放了坦方教师赴华执教的实录影像,进一步帮助与会教师直观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实际成效,激发了强烈共鸣与积极反响。

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胡国勇教授和沈轶骅博士向坦方教师代表捐赠Share Maths”系列教学资源,联教中心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则与坦方教师代表互赠纪念品,寓意两国教育合作不断深化、持续发展。欢迎仪式后,中坦双方代表与现场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热情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3.教研交流深入推进:志愿团在阿鲁沙小学与中学持续开展教学观摩与专业对话

723日上午,志愿团抵达恩纳博伊舒小学,学校师生以鼓乐伴奏隆重欢迎志愿团到来。在随后的教学观摩环节中,恩纳博伊舒小学数学教师杰拉尔德·拉扎罗·恩盖伦扎(Gerald Lazaro Ngerenza)先生为志愿团呈现主题为《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数学课堂。他巧妙结合实物模型与纸面剪切演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与底面展开后的面积构成关系。整节课程突出体现了当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手实验与可视化策略的创新实践,获双方教师一致认可。

723日下午,志愿团转场至阿鲁沙中学,继续推进当日的教学交流活动。在课堂观摩环节,数学教师埃马纽·杰弗里·姆韦塔(Emanuel Geoffrey Mweta)先生执教《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姆韦塔老师巧妙融合图示演示与启发式提问,通过逐层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弧所对圆周角之间的关系,既注重知识逻辑的严谨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整堂课互动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体现了本地教师在几何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课堂观摩结束后,中坦双方教师随即开展分组教研活动,围绕课堂观察表中的关键要素展开深入交流。坦方教师在探讨中逐步明晰了对核心教学策略的理解,并积极反思自身实践经验,表示受益良多。此次持续逾一小时的高水平教研对话,不仅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也为今后中坦教师间的持续协作与专业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4.走进乡村教师培训:访问马兰古教师学校

724日上午,志愿团一行抵达马兰古教师学校(Marangu Teachers College),围绕该校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与上海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开展了深入交流与专题对话。

在来宾欢迎环节,马兰古教师学校教师教育代表博尼法斯·尼科德穆斯·利伊莫(Boniface Nichodemus Lyimo)先生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他指出,马兰古教师学校是坦桑尼亚35所公立师范院校之一,长期专注于语言类教师的培养,并致力于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学质量。通过现场呈现的历史图片,学校清晰呈现了其“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教育理念。

随后,联教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带来专题分享报告。他从上海的地理区位与人口结构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持续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逻辑,重点阐释了教师专业成长在其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张民选教授特别介绍了上海教师广泛参与国际教师与教学调查(TALIS)的经验,并指出上海教育的发展成效不仅源于基层实践的积累,更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随后,他进一步分享了上海在教师培训、职前职后融合发展、校本研修制度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坦方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路径。



 

5.再访阿鲁沙中学:以“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深化中坦数学教学交流

725日上午,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国际部的数学教师付静博士为该校学生带来一堂题为《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的示范课。课堂伊始,付静博士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复习弧、圆心角等核心几何概念。随后,她巧妙运用动画演示,动态呈现圆上点的位置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这一核心命题的几何本质,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同一弧可以对应无数个圆周角”的深层逻辑关系。整节课节奏紧凑、结构合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几何规律的认知。


课后,中坦教师围绕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坦方教师特别强调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先验知识基础,积极提出针对新课教学环节的改进建议,力求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多元解题能力。



 

6.百余名坦桑教师齐聚阿鲁沙中学 共享双方数学教学经验

经过周末多轮磨课与深入讨论,728日上午,付静博士在阿鲁沙中学再次开设《同弧所对圆周角定理》公开课。此次课程吸引了来自阿鲁沙地区的百余名数学教师现场观摩并积极参与研讨。课堂上,付静博士循序渐进地引入相关几何概念,细致指导学生复习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入探索“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这一数学定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在随后的教学交流环节中,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雨佳系统介绍了上海教研组活动的流程与核心特点,详尽讲解了课堂观察表的使用方法,帮助阿鲁沙教师更好地理解并灵活运用该工具进行课堂观察与教学记录。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龚语姝则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教学手册中关于“数学任务”与“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助力阿鲁沙教师全面把握变式教学的内涵,并有效转化为课堂实践。在随后展开的教研讨论中,阿鲁沙教师分组依据观察表指导,积极分享观课心得与教学体会,交流氛围热烈而富有成效。


此次国际STEM教育志愿团在桑给巴尔与阿鲁沙的深入访问,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坦教育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双方未来的交流协作注入了新动能。在示范授课、教学观摩、教研对话、教学资源共享及专题讲座等多元形式的互动中,中坦两国教育工作者在理念融合与技术应用方面持续深化交流,推动先进教学方法在本土化实践中落地生根。

教育因交流而焕发活力,站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交汇点上,联教中心将继续整合优质资源,拓展教师发展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坦桑尼亚乃至更多非洲国家的教育变革进程,为构建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教育体系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电子邮箱:riice@email.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