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托育政策观察
编者按:2025年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0-3岁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人生开端“黄金1000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少子化国家,近些年坚持“投资于人”,着力支持0-3岁的早期教育与托育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早期托育立法、提高现金与成长金补贴、差异化阶梯式育儿补贴、完善多元化托育机构设立、扩大免费日托服务、补充托育人员与师资力量、加强早教机构监管、税收与薪资福利联动政策、促进政府与产学研合作、支持家庭与社区深度协同等全周期举措,以撬动家庭生育意愿,提高人口出生率,构建高质量活力社会形态,促进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关注各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托育与早期教育政策,以期为我国不断完善育儿与托育政策提供国际视野。
面对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趋势,新加坡政府以“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核心,通过法律重构、服务升级、经济激励和基础设施改造四大维度,构建起覆盖婚育全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自2022年《2025年为家庭而建的新加坡》国家计划启动以来,政府密集推出《儿童发展联合储蓄法》修正案(2024年11月)、托育补贴制度改革(2024年12月)及“大家庭计划”财政预算案(2025年2月),标志着政策从单一生育激励向系统性家庭支持转型。这一改革浪潮既回应了2023年生育率跌至0.97的历史低点,也体现了国家对人力资本价值的深度认知。
育儿假制度的法律重构
在育儿假制度改革领域,新加坡推出强制陪产假延长与反歧视保护强化两大核心举措。此轮法律变革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制度设计推动父亲深度参与早期育儿,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模式。
在强制陪产假方面,2024年11月13日通过的《儿童发展联合储蓄法》修正案将父亲强制陪产假从2周延长至4周,并新增最多10周的共享育儿假制度。新法规定共享育儿假将分阶段落地:2025年4月1日起提供6周,2026年4月1日起增至10周。父母可在孩子出生后12个月内灵活安排假期,既可连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政府按每周2500新元标准报销雇主成本,确保政策可操作性。义顺集选区议员黄国光在国会辩论中指出,延长父亲陪产假有助于破除“育儿是女性责任”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性别平等育儿。
在反歧视保护方面,新法律重点强化对使用育儿假员工的权益保障,明确规定雇主若因员工休育儿假而解雇或威胁解雇,将面临刑事处罚。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在国会辩论中强调,该条款体现立法者对职场歧视问题的重视,为家庭友好政策落地提供法律保障。针对企业担忧员工长期休假影响运营的顾虑,政府建议雇主可将政府报销的工资成本用于雇佣临时工、开展员工培训或改善工作环境。
托育服务的制度性变革
在托育服务改革层面,新加坡实施补贴政策转向与服务供给扩张两大战略变革。改革目标在于实现从“工作优先”到“需求导向”的政策转型,同时大幅扩充托育服务容量。
在补贴政策方面,2024年12月9日生效的托育补贴新政实现重大突破:月收入6000新元及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无需再证明每月工作56小时即可申领最高托育补贴。这一变革彻底终结了“先工作后托育”的逻辑闭环,体现政府对儿童发展权的重新定位。新政策取消工作前置条件后,符合条件的家庭可直接通过LifeSG应用程序在线申请补贴。新加坡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AWARE)对此表示欢迎,指出过往繁复的合规要求既加重家庭负担,也阻碍托育机构接收低收入儿童。
在服务供给方面,政府计划2025-2029年间新增近4万个托育名额,使总数从2015年的约12万个通过目前的约22万个增至约26万个。同期,政府支持的学前教育覆盖率将从2019年的50%提升至2025年的80%。托育费用上限也将持续下调:锚定营运商(AOP)和合作营运商(POP)的全日制托育费用上限自2026年1月起分别降至610新元和650新元(不含消费税)。配合补贴政策,低收入家庭月自付费用最低可降至3新元,实现托育服务准公共化。
“大家庭计划”的经济激励创新
在经济激励领域,新加坡推出多层次支持体系与政策追溯适用两大创新机制。这些措施旨在减轻多子女家庭育儿成本,鼓励生育三孩及以上。
在多层次支持方面,2025年财政预算案推出的“大家庭计划”为三孩及以上家庭提供三重经济保障:儿童发展账户首步津贴从5000新元增至1万新元,新增5000新元大家庭保健储蓄津贴存入母亲账户,以及1-6岁期间每年1000新元的生活通积分。该设计实现从出生到学龄前的全周期覆盖。以乔尔·谢和克里斯汀·琼夫妇为例,他们育有两女并期待第三胎,将累计获得1.75万新元支持,包括第三个孩子的1.6万新元专项补贴及三个孩子的1500新元生活通积分。
在政策适用方面,现有大家庭同样享受追溯性支持,体现政策公平性。2019年1月1日至2025年2月17日期间出生的第三孩及以上子女均可获得生活通积分支持。马吉斯瓦兰·默文和伊丽莎白·达瓦拉吉夫妇育有四孩,将从本次预算案中获益1.1万新元。政府还为全体新加坡儿童提供普惠支持:12岁及以下儿童获500新元生活通积分,13-20岁学生获500新元教育账户充值,预计约45.5万名儿童和约30万名学生受益。
家庭支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覆盖
在家庭支持服务领域,新加坡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家庭友好化改造两大支撑体系。这些措施旨在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提供精准支持。
在多元化服务方面,《2025年为家庭而建的新加坡》国家计划打造覆盖全家庭类型的支持网络:新婚夫妇可参加婚姻准备课程,育儿家庭享有生活有爱协会主导的父母支持小组,老龄家庭获得祖父母育儿项目和咨询调解服务,离异家庭则有强制性共同育儿项目支持。副总理王瑞杰强调,政府将为低收入、单亲及残障成员家庭提供更多上游综合支持。目前,生活有爱运动已从8个社区扩展至18个社区,计划2025年底实现24个社区全覆盖。
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政府在滨海湾花园设立家庭专区,配备专用结婚仪式场地和家庭活动空间。自开放以来,该专区已为850多对夫妇举办婚礼,吸引超过2400个家庭参与“家庭乐”活动。2025年4月将新增幼童包容性游乐设备和由高龄志愿者维护的社区花园,彰显公共空间设计的家庭友好理念。政府还将推出收养事务在线门户,并在榜鹅和勿洛试点托儿服务,为职业父母提供延时照护支持。
政策实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这一系列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面临雇主配合、服务质量监管和财政可持续性三大挑战。政府通过多重保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在雇主配合方面,育儿假扩展需平衡员工权益与企业运营。政府通过慷慨的成本报销、灵活的假期安排和明确的法律保护化解雇主顾虑。国会指定议员李志明在辩论中就报销条件和延期合理性提出关切,孙雪玲回应称,员工可在12个月内按周、日或半天灵活休假以避开用工高峰,雇主也可将报销资金用于多元化用途以减轻运营压力。
在服务质量方面,托育服务扩张需配套精细化的监管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政府承诺2025年底实现80%学前儿童获得政府支持学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同步加强师资培训和质量监管措施。
在财政可持续性方面,“大家庭计划”每年需投入约8000万新元,连同其他家庭支持措施,政府生育鼓励政策总支出将达70亿新元。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看,这些支出体现了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支持多子女家庭和早期教育,政府不仅应对当前人口挑战,更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质量人才。
总之,新加坡应对少子化的政策革新正经历从碎片化激励到系统性重构的关键转型。法律层面通过强制陪产假延长与反歧视保护重塑职场生态,托育服务通过补贴改革与供给扩张重构家庭育儿成本结构,经济激励通过多层次支持体系与政策追溯机制强化家庭生育信心,服务网络通过全生命周期覆盖与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家庭幸福感。尽管政策成效仍需时间检验,生育率提升不仅依赖制度设计,更需社会文化观念的渐进转变,但新加坡政府以“家庭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系统性改革,已为全球应对人口结构挑战提供了兼具实践深度与政策勇气的创新样本。未来政策演进将聚焦于法律执行效能、服务供给质量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其探索路径值得持续观察。
https://cultivate.sg/budget-2025-part-1-of-3-from-stop-at-two-to-large-families-scheme/
https://www.aware.org.sg/2024/11/childcare-places-and-subsidies-2025/
编译自:
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官网,2025-02-19
新加坡政府社会及家庭发展部(Ministry of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 Singapore)官网,2025-02
新加坡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AWARE Singapore)官网,2024-11-15
新加坡培养组织(Cultivate SG)官网,2025-02-25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 吴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