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重新构想教师作为课程变革的推动者

发布者:万军恺 发布时间:2025-09-07 浏览次数:10

全球教师发展专题

编者按:20259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828-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智利召开世界教师峰会,会后发布了《圣地亚哥共识》,旨在推动全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解决教师短缺,提升教师质量,为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奠基。近年来,各国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革教师培养机制、扩大教师培养通道、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社会地位、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等举措,谋划并实施本国的教师发展大计。放眼全球,中国在教师发展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创新实践,可为全球教师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2025530日,经合组织发布重要报告《OECD教学罗盘:重新构想教师作为课程变革的推动者》(OECD Teaching Compass: Reimagining Teachers as Agents of Curriculum Change)。该报告是继“学习罗盘”后,经合组织在教育未来规划中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旨在为全球教育系统提供一个以教师为核心、面向未来的行动框架。

一、背景与动因:为何需要“教学罗盘”?

当前,教师面临多重挑战:需执行课程、促进学生福祉、适应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教学、支持全纳教育,并培养学生21世纪关键能力。然而,他们往往缺乏系统支持、专业工具和社会认可。教学罗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旨在通过一套连贯且可操作的框架,弥合教育目标与教师能力之间的差距,为教学实践提供清晰愿景与实施路径。

当前正是重塑教育行业的关键机遇期。报告呼吁从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转向赋能教师的新范式,使其成为学习的共同设计者、适应变革的专家和真正的变革推动者。借助协作性专业学习网络、AI增强工具和课程设计自主权等创新手段,教师可重新定义自身角色,扩大影响力。唯有获得充分赋能与支持,教师才能从应对变革转向引领变革

二、价值主张:“教学罗盘”倡导什么?

(一)促进教学与学习的协同统一

学习罗盘明确教育的为何何为,聚焦学生能动性、能力与福祉;教学罗盘则关注教师如何通过课程实施践行这些目标。二者结合,构建了学习愿景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概念一致性,推动教育者与学习者协同迈向共同未来。

(二)衔接课程变革与实施断层

针对课程目标与教师能力不匹配的长期问题,教学罗盘通过引导教师教育体系与在职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将现代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弥补从理论到现实的鸿沟。

(三)构建集体影响的共同愿景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需多方协同努力。教学罗盘为家庭、社区、政策制定者、学校与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共同语言与协作框架,推动包容、公平且系统性的教育变革。

(四)重塑教师职业身份与吸引力

报告不仅提供实践框架,更致力于构建一种根植于价值观、响应语境并面向未来的教师职业身份。通过融合专业认同、能动性、能力与福祉,教学罗盘旨在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激励新一代加入并留任教育行业。

(五)提供概念清晰性与前瞻指标

在众多教学框架并存的背景下,教学罗盘提出了一套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类体系,并明确定义了专业身份、能动性与福祉等核心概念,为开发更贴近教学实践的质量评估指标奠定了基础。

三、框架核心:“教学罗盘”由什么构成?

经合组织教学罗盘延续了学习罗盘中对个人、集体与环境福祉的重视,强调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教师需引导学生应对不确定性、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同时自身也需在变革中保持专业定力与成长韧性。

(一)超越二元思维:以系统视角应对教育挑战

在当前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显得愈发局限。将复杂现实简单划分为//的做法,不仅遮蔽了教育、生态、经济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也束缚了在课程改革、气候行动等重大议题上所需的创造力。单点优化同样面临困境。例如,学校可能提高了读写成绩,却导致学生参与度下降;某一政策在局部见效,却在其他层面造成阻碍。系统之间高度互联,使得孤立的改革往往引发不可预见的连锁反应,最终偏离初衷。

教师罗盘强调亟需树立系统观念,不仅要追问什么在此有效,更应思考如何协同生效。它要求我们拓宽视野,识别关联、统合多元视角,在包容多重可能性的基础上寻求整体发展。这一转变既具战略意义,也富含人文价值。它以好奇取代武断,以协作替代控制,以反思超越被动回应。唯有依靠系统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变革,构建兼有效率、可持续、公平和人本关怀的教育未来。

(二)内在锚点:以自我概念赋能教师应对变革

教学罗盘将教师的自我概念视为核心支柱,这一内在锚点支撑其发展专业自主性、能力与幸福感。它不仅是哲学理念,更是帮助教师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等变革浪潮中稳健前行的实践基石。该框架推动教师超越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向成为导师、创新者和终身学习者,直指教育工作的本质。

教学罗盘强调,教师应在存在(真实自我觉知)、归属(互助关系)与成长(持续演进)三个维度上构筑稳固的自我认知。这使教师能够在应对课程、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保持价值观的完整性与职业热情,并与育人使命同频共振。

相较于以往的学习罗盘教学罗盘为喻,突出教师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与韧性,强调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是自身专业成长的主体。通过整合以上维度,教师得以建立持续的专业能动性和福祉基础,进而在多变的教育环境中保持创新力与方向感。

(三)教师能动性:引领课程变革的核心力量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引领者与塑造者。基于稳固的自我认知,其能动性不仅构成专业身份的核心,更是推动师生持续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师能动性强调,教师通过有目的、有信念的行动与决策,积极影响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及更广泛的教育环境。它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自主权,是一种融合自我效能、道德责任和变革承诺的专业姿态。

能动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对自身能力抱有坚定信念的教师能够勇于应对挑战,更易于开展教学创新,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目标导向性:目标导向如同内在的动机罗盘,指引教师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并将其努力与有意义的教育成果保持一致;(3)三重决策:教师的能动性体现为他们如何借鉴以往经验(迭代型)、展望未来可能(前瞻型),并基于现实情境做出判断(务实评价型)。

具备能动性的教师不惧不确定性,而是主动将体制约束转化为创新机遇,凭借专业判断、价值观与创造力,构建包容、适应力强的学习环境。支持能动性的政策与文化,能够显著提升学校整体韧性和教育质量。

(四)教师能力:应对复杂性的综合素养

教师能力是指教育工作者为应对复杂教学情境,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思、预见与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教学罗盘借鉴学习罗盘的能力框架,将其重构并应用于教师角色。

有效的课程实施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在于教师有意融合教学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提升课堂学习成效与学生幸福感,达成课程目标。这一整体理念应贯穿教师教育体系。

研究一致表明,教师及其整合多元素养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与发展的最关键校内因素。例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培养模式,通过价值引领、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系统能力建构,培育能够面向未来、适应动态课堂的专业教师,彰显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融合在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福祉: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基石

教师福祉始终是教育政策与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传统上多从薪酬、工作量、课时、班级规模及规章制度等结构性维度进行探讨。这些因素固然重要,却仅能部分反映教师从职业中获取的意义感与满足感。

当前研究越来越强调,应基于更整体的视角理解教师福祉,涵盖认知、社会情感与身体等多个层面。教学罗盘正是以此扩展视角为核心,将教师福祉视为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石,超越纯粹的政策合规性要求,致力于构建支持教师全面健康与专业成长的系统环境。

(六)教师作为学习生态系统的关键参与者

教学与学习是在一个多元、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但真正可持续的教育变革依赖于系统内多方参与者的协同努力。这包括教育、卫生及社会政策领域的决策者,学校领导者,社区组织,私营企业与教育科技公司,高校及研究机构,教师专业协会,以及媒体与公众意见影响者。唯有通过跨部门、多层次的合作,才能构建支持教师专业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oecd-teaching-compass_8297a24a-en.html


编译自:经合组织,2025-05-30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花萱子

电子邮箱:riice@email.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