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ICE要闻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顺利举办“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王浩 发布时间:2023-12-10 浏览次数:11

122日下午,“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是 2023年度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和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研讨会依托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我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的现实问题,运用社会情感理论和国际大型教育测评的相关数据,探讨“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命题,为形成立足理论前沿并具有实践、传播、辐射价值的研讨成果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包括经验分享、圆桌讨论两个环节。相关专家、学者等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经验分享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洁教授以“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为题,以建构转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从“观察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日常观察框架的确定、观察指标、指标的应用和调整”等维度介绍了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王洁教授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忠敬教授、唐汉卫教授、唐一鹏副教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张怀浩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崔海丽博士、上海市江湾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丁蓓、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学区办主任张玲玲就“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首先黄忠敬教授带头,结合王洁教授的分享,就社会情感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其一,将教学质量视为动态互动的过程,强调认知与非认知元素的融合。其二,注重事实数据与价值判断的平衡,强调解释的一致性以确保指标的信效度。其三,关注理论架构与可操作性的平衡,提倡兼顾指标的可收集、可观察与可测量性。其四,强调考虑文化差异、学科差异和年龄特征,调整教育指标以适应多样性。



随后各位专家从理论与实践视角对问题进行回应,呈现了研究者们对于认知转向情感课堂评价的思考力。张怀浩博士对整合认知和非认知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强调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学科的差异做到评价指标的动态调整;张玲玲主任关注课堂观察和学科对情感支持的影响,以“学校目前普遍更注重教学目标而较少关注情感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例,分享了她对本项目研究价值的认知;丁蓓书记在讨论中强调了学校对情感支持的关注,从教学目标转向学生表现,探讨了AI在课堂观察中的应用,强调了社会情感的重要性,并建议培养专业观察者;唐一鹏副教授强调评价与观察为教学服务,主张培养教师社会情感意识,将社会情感融入互动、反馈等方面;张世东教授关注了情感在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新老师的帮助,强调了提供非认知评价和对实际课堂情境的思考;张静老师分享了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在幼儿园的经验,强调了幼儿园语言类教学的挑战,着重就课堂观察和教学流程的建构提出了建议;崔海丽博士提出了关于指标合理性的问题,建议减少重复并增加观察特定单元的比重;郁琴芳主任强调了从认知到情感的观察的重要性,建议弱化认知部分,将情感与认知合为一体;唐汉卫教授强调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张将情感视为师生关系和课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情感指标应该清晰明确,以适合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科目。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忠敬教授高度肯定了与会者对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指标的实践投入与研究关注。同时,也进一步做出两点思考,一是强调课程开发的模块化;二是关注支持能力发展的课堂条件而非课堂路径本身以及关注能力与路径之间的中间维度。而这两点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与思考。



这次“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研讨会是一场多维度的开放性对话,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多元化对话主体,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对话内容,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对话形式。这不仅是高校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对话,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有益碰撞。在对话中,参与者分享了彼此的实践心得、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激发了许多灵感火花。这次从认知转向情感的课堂评价活动作为一个良好开端,将持续延展,期待更多有意义的对话和分享。



供稿:梁稚茹、刘涛

供图:梁稚茹


电子邮箱:riice@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