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曹诗弟教授做客“学思讲坛”分享通过田野调查理解中国

发布者:白栋铭 发布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10

625日下午,丹麦奥胡斯大学中国研究教授曹诗弟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中国”的学术讲座。此讲座是研究院“学思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九讲,由研究院丁笑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董轩副教授与谈,院内外师生踊跃参加。

DSC01841

1|曹诗弟教授

曹诗弟教授首先介绍了作为一名外国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做田野调查的经验和收获,包括1974年第一次到中国时所做的调查研究,1980年代中国的中等教育改革和山东邹平的乡村学校历史研究,20062008年村民委员会选举改革研究,并介绍了对在丹麦留学的中国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项目研究。曹诗弟教授认为,外国人在做田野调查时,常常遇到的是“模范”(model)单位和模范人物,需要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他们的代表性。官僚结构和国家视角,研究对象使用的各种语言(普通话、方言、土话)、概念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研究者自身持有的信念,对研究设计和研究发现起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曹诗弟教授以三个例子强调了如何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与建构概念和理论。例如,关于农村的教育发展与变革,主流理论认为,村民因循守旧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首要障碍。但来自邹平县的证据表明,整个20世纪,当地的农民都希望学校能够为子女提供社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得基本的读写算能力,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再如,在对四川雅安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调查中,研究者所持的核心概念根据田野中采集到的资料,经历了从“民主化”到“协商民主”再到“协商权威主义”的转变。曹诗弟教授强调,在进入田野之前,研究者一定要清楚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官方的或者标准的概念和理论界定是什么,但进入田野之后,就需要暂时将先前了解到的概念和理论放置一边,真正关注现场中的人与事。

最后,曹诗弟教授以一系列问题结束了讲演:社会科学的概念是否独属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者文化群体?是否有必要自创概念和理论?自创概念和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自创的概念如何跨越不同的文化,进一步融入现有的社会科学?

讲座后,参与听讲的师生就研究者对研究资料的敏感性、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访谈问题的开放性和受访者拒绝回答的权利等问题,与曹诗弟教授开展了互动。

DSC01857

2|讲座现场


文稿整理:李珍、王靖雯

摄影:李珍


电子邮箱:riice@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