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育部于4月23日宣布,正式推出《数字性暴力SOS指南》系列文件,针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深度伪造(Deepfake)性犯罪、非法拍摄等网络性暴力问题,为不同群体提供分级应对方案。这是继2024年11月政府联合多部门出台《深度伪造性犯罪强化应对方案》后,教育领域推出的首个系统性防护工具。
此次发布的指南共分为五类,包括小学生、初高中生、大学生、教师及家长专用版本,每类均根据受众特点定制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群体,指南以漫画、流程图等通俗形式,详细列出六种常见受害场景的应对步骤:从第一时间保存聊天记录、视频截图等证据,到联系警方、医疗及法律援助机构,甚至提供合成内容删除申请指引。尽管小学与中学版本框架相似,但文字表达深度和案例场景均按儿童认知能力调整,例如小学生版强调“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而中学版则增加“如何避免二次传播”等社交场景指导。
大学生指南则更侧重成人化维权路径,明确校园人权中心的职责,细化报案后的司法流程和数字取证要点,并特别提醒对于涉及司法机关和法院介入的案件以及数字取证案件,案件处理周期可能较长,需做好心理调适。此外,还收录了学生和大学层面各自可用的问题识别(意识)和实践检查清单,帮助学生识别网络交友、兼职拍摄等潜在风险。
教师版指南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行为指引,尤其在面对学生遭受伤害或出现有害行为时,需明确恰当的应对策略。针对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应在事前实施合理惩戒并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同时注重开展预防性教育与心理辅导。需特别强调的是,当学生展现出真诚的悔悟态度时,教育者应避免过度追溯既往错误,转而聚焦于行为矫正与正向引导。针对受害学生群体,需建立家校协同支持机制,引导家长(监护人)以温情沟通方式介入,既尊重受害者对报案程序的自主选择权,又应同步做好证据保全工作,并积极对接专业受害者支援机构,提供持续的心理康复支持与资源链接。
家长版指南手册以情景对话为特色,针对发现子女传播不良内容或孩子疑似受害等状况,给出具体沟通话术,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有效对话的技巧。手册结合典型案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强化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与重视。当儿童不幸遭遇数字性暴力伤害时,指南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流程:从科学组织伤害情况评估,到与孩子建立信任、开展安抚性沟通;从留存聊天记录、截图等关键证据,到寻求学校、警方、公益组织等多方援助,每个环节均提供详细指引。此外,指南中还特别提醒,即使没有发生任何事件,定期沟通对于防止数字性暴力也很重要,营造安全的家庭沟通环境,将风险防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目前该指南已通过韩国教育部官网、教师数字平台及家长门户同步公开,供全社会免费下载。教育部表示将继续竭尽全力确保学生免受网络性暴力侵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筑坚实防线。
更多信息请参阅:
https://www.moe.go.kr/boardCnts/viewRenew.do?boardID=294&boardSeq=103170&lev=0&searchType=null&statusYN=W&page=2&s=moe&m=020402&opType=N
https://www.togetherschool.go.kr/playGround/policyNotification/detailView?pstId=67341
编译自:韩国教育部,2025-05-01
编译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于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