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举办“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作为专家受邀为研讨班作经验分享。研讨班结束之际,程介明教授于2025年11月14日在香港《信报》发表评论文章“亦有人民也矣乎?”,高度赞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以教师学习交流为主题的研讨班在推动“人民外交”与民间跨国交流、促进世界多元与和平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经作者同意,因篇幅原因简化摘要刊登原文,以飨读者。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
亦有人民也矣乎?
最近参加了两个会,都引起同样的感触。一个是月前本栏提到的北京清华大学在印尼峇里的国际会议,主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会议讨论逐渐聚焦在中美的角力。笔者当时就提出,国际化就是中美关系吗?大家都同意:国际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跨国之间的人民流动,虽然受到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障碍,但是大多数国家的边境,还是开放的。因此,人民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希望。冷战时期美国的People-to-People项目,虽然规模很小,但却是表达了善意的愿望。1971年中美乒乓球员的偶遇,说明人民之间无敌意,最终成为乒乓外交的起点。
进入21世纪,几十年的“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间流动,而且从实体空间的流动,扩充到无止境的电子空间的无障碍互动。人民之间的交流,是空前的。如何在新的时代,充分运用既有的空间,让人民的跨国交往空间扩充,不是人类前进的重要使命吗?
多国代表共聚一堂,教育是桥梁
这是最近参加一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的最深感受。这个项目由上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UNESCO Teacher Education Centre),与民间组织“新教育实验”合办,参加的有40多位来自20多个国家的代表,遍及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东、中亚、东欧、南太平洋。这是第三届,今年的主题是SEL(社交和情绪学习)。他们访问了上海、江苏、山东的学校,包括中小学、幼儿园、高等院校,为时15天。
笔者只参加了第一天与最后两天。但也足够与几乎每一位代表交谈。这些代表,有些是官员,有些是NGO的代表,也有不少是在教育前线工作的教师,还有国际组织的跨国专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带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各自有国家内部的教育政策,也遇到来自教育以外的种种挑战。让笔者感动的是,一到学校,他们的眼睛就发亮,脑子就活跃起来。闭幕前听到他们的感想,大都联系到各自社会里的教育。不禁强烈地感到,教育工作者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度,却拥有共同的专业语言,也带着为了下一代的、共同的使命与愿望。这表示,教育是人民与人民之间,一道非常自然的桥梁。
可是,这样的聚会并不多见。常见的是高等院校的国际会议,或者是民间组织、国际组织的聚会。不同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密切共聚,实地看当地的学校,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别小看,踏足另一文化的学校,那带来的思想冲击,是难以想象的。多个国家聚在一起,更是一个不同视角交往的平台。这次遇到的许多外国成员,都说“原来学校是可以这样的”、“原来学生是可以这样的”。
多种视野交流互动,难得的平台
当然,他们在本国,对中国的认识,基本上受到的是西方媒体的包围,“这与我原来的中国印象,太不一样了!”实际上,以笔者近年看过的学校,也觉得中国教育的多元化面貌,与40年前初次研究中国教育,千校一貌,何止天渊之别!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开放,学生的自信,难以想象。原来,我们看惯了的,对外来的客人也会是惊喜。
不过,上述的这道天然桥梁,却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别的不说,这40多位代表中,英语能力比较勉强的,为数不少;甚至有英语能力近乎零的。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很多是利用AI的翻译来沟通。负责翻译的博士生,也是通过手机的AI程序,把其他语实时转为英语。
用以往的观点看,这是很不如意的一种状况。但是亲历其境,却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转念一想,有了AI,很不一样。语言已经不是一种不能逾越的障碍。进一步想,他们不正在创造民间跨国交流的新模式吗?
多国的实干人员,多边的起点
于是引起了几个联想:一、他们的主动参加,不正好说明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渴望。在闭幕式,代表们都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继续交流的渴望。这次的聚会,点燃了互相认识、互相欣赏、互相拥抱的热情。他们说,短短两周,好像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对!假如能够延续这个大家庭,就能形成一个跨国的学习群体(Learning Community)。
二、不善英语,说明他们不是国际场合的常客。与我们在国际会议中遇到的人物很不一样。他们都是非常实干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不需要英语或者外语。这个项目能够把他们聚集在一起,非常难得。这样的研讨得出来的成果,也一定有异与于善用英语者的国际场合。这些代表,也许更能代表来自人民的教育工作者。
三、从语言的多元,又让笔者想起:语言不通,本来是任何聚会的毒药;此次却真正感受到,多元的语言,是一种财富。在闭幕式上看到的综合总结视频,听到不同代表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马上觉得这就是人民,是原原本本的人民,是丰富灿烂的人类光谱。这才是世界!
这样的项目,要包容如此多国家的代表,主办者一定遇到许多其他挑战。例如沟通工具,内地只通WeChat,外国代表却大都使用WhatsApp,即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可以用,但工作人员要以手机沟通就要想办法。又如饮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有提供食宿,早餐喝什么、吃什么,都需要有讲究,还设了清真餐专厅。
这种种好像都是麻烦,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麻烦,却正是今天与外国人民打交道的必经过程。在传统的单边霸权形态下,不会有这些麻烦。若要真正实现世界的多边形态,这些麻烦的出现,是正常的;这些麻烦的克服,也是向前发展必然需要经历的。
在闭幕式上,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的负责人张民选,热情激动地说:“我执教54年,最早是在贫困的农村;当年无法想象50年里面,中国的变化是如此之大。那也让我知道,无论哪个国家,只要自信,相信We Can,也一定可以使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大意)肺腑之言,引来了全场热烈的鼓掌。这也许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最诚恳的姿态。
注:文字与《信报》刊登版本稍有出入,主要体现在将[UNESCO中心]明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将[“一带一路”研讨项目]明确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研讨班:http://cice.shnu.edu.cn/cf/1b/c18761a839451/pag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