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第五届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简称“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转型中的教学:诉求与期待”为主题,采用线下参与和线上直播的联动形式展开,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的千余名师生热情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Getachew Engida,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发展工作组负责人Carlos Vargas Tames,以及来自奥地利、德国、以色列、韩国、英国、美国和我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真知灼见。活动由卞翠副教授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中心主任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肖胜雄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李晔副校长首先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对与会人表示热烈欢迎,后介绍了学校在以智能技术重塑教师培养新范式、以STEM融合构建跨学科教学新生态及以全球视野拓展教师发展新路径等方面所做的探索。

张民选主任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以“秋收冬藏”为比喻,强调论坛既是分享真知灼见的“收获季节”,也是为未来教育行动积蓄力量的起点。他期望全球教育者“坐而思,更要立而行”,推动理念转化为实践。

随后,在所有与会人的见证下,《世界教师发展趋势报告(2025年)》正式发布。中心李廷洲研究员对报告的内容做了简要介绍。报告系统梳理并总结了世界教师发展的图景及五大重要趋势,并聚焦多国的STEM教师专业发展与相关政策实践,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教师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紧接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英文版网站宣布上线。闫温乐副教授对所有参与网站建设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表示网站将与国际平台实现链接,成为中心拓展国际合作、促进知识共享的新窗口。

随着两大成果的发布,第五届全球教师发展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此次论坛以“转型中的教学:诉求与期待”为主题。在主旨报告环节,四位海内外专家从多元视角探讨了教育变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专业发展路径。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做了题为《从未来学习未来教学到未来教师》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育转型的逻辑起点,未来教学将走向“双师协同”“融合教学”与“五育共生”,因此未来教师需具备“融通转化”与“交互育人”两大核心能力,成为“具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发展工作组负责人Carlos Vargas Tames以《<圣地亚哥共识>:从承诺走向行动》为题,分享了落实共识的五大关键词——合作(Collaboration)、联系(Connection)、条件(Conditions)、协调(Coordination)、承诺(Commitment),并呼吁各国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尤其应重视教师在教育决策中的话语权。

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则聚焦“教学转型的全球趋势”这一主题,认为人工智能将重塑教与学的方式,但教师的情感陪伴与深度推理能力不可替代。他强调,教师应善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效能,但要警惕学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基于PISA数据,他还提出教育应超越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幸福感与韧性培养,同时通过减轻非教学负担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尹弘飚教授在《中国学校中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概念化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学校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机制构成了独特的教师合作生态,中国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介于“行政安排型合作”与“自主深度协作”之间。他建议研究与实践应重“质”而非“量”、重实质而非形式,在借鉴国际经验时进行“批判性吸收”,并通过强化专业领导、营造开放对话文化等方式,推动教师共同体实现真实发展。

15日下午,三场紧扣教育前沿议题的圆桌论坛接连展开,十余位海内外学者就四个议题展开了跨地域、跨领域的深度对话,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第一场圆桌的主题是“TALIS”,由中心朱小虎副教授主持。韩国TALIS项目负责人Kim Hyeji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项目经理Ruochen Li、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教师教育学院教授Corinna Koschmieder、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Tim Friedman共同参与。四位嘉宾系统回顾了TALIS调查的发起初衷与全球作用,分享了各国参与TALIS的目标及调查结果,探讨了教师队伍结构变化、老龄化与性别比例等趋势,并交流了各国政府为提升青年教师从业意愿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此外,嘉宾们还聚焦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差异,分析了政策与培训对技术应用的关键影响。

第二场圆桌的主题是“社会情感发展教育”,由中心王洁教授主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Joanna Wincenciak、中心特聘教授Jordan Naidoo、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吴卫东围绕当前师生在社会情感与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展开讨论。嘉宾们深入剖析了社会情感能力与未来教师角色的内在联系,提出应从标准制定、资源支持、评价引导等多维度系统构建教师社会情感素养;同时探讨了如何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减轻教师负担,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第三场圆桌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教育”及“STEM教育”,由中心丁若曦博士与李睿淼博士主持。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龙芸、香港教育大学副教授黄显涵、德国明斯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研究院教授Gilbert Greefrath、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数字数学学习创新与研究实验室教授Osama Swidan、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Mark Peart参与讨论。五位嘉宾围绕AI对教师角色的重塑展开思辨,指出教师正从知识传递者转向学习体验的设计者与伦理的引导者。在STEM教育层面,嘉宾们强调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技术融合中的核心地位,并探讨了AI在教师培训与课程开发中的潜力和局限,呼吁在技术整合中重视批判性思维、文化适应性及伦理责任。

16日,四场专题研讨继续就上述议题展开深度报告与深入讨论,为理解与推动全球教师在转型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TALIS”专题呈现了2024年全球调查的核心发现。Ruochen Li从全球视角系统解读了TALIS 2024的核心发现,揭示了教师队伍老龄化、课堂生源多元化、AI使用与培训关联性、教师工作压力与满意度并存等国际趋势;Kim Hyejin博士基于调查数据探讨了韩国教师面临工作强度大、心理健康风险高的挑战,并阐述了政府通过心理支持与行政减负进行回应的路径;Corinna Koschmieder教授分享了奥地利利用TALIS数据推动教师招聘、AI教育试点及行政减负等具体改革措施落地的经验;Tim Friedman博士介绍了澳大利亚的教育结构、教师专业发展、AI教育政策与在本轮TALIS调查中的表现,指出澳大利亚教师正面临工作压力大、职业流失意愿显著等挑战。




“人工智能与教育”专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教育转型。Mark Peart博士分享了其团队为教师开发的“反思工具包”,旨在通过引导性问题培养教师将数字技术与AI融入教学实践的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意识;龙芸博士结合其在清华大学的AI教学实验与课堂对话分析平台实践,倡导将教师角色重塑为AI课堂的协同设计者,以捍卫教师的主体性;Tristan Johnson教授提出教育应超越传统技能,聚焦于利用AI增强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乃至释放高阶潜能;黄显涵博士总结了生成式AI在教师非正式学习中的多重功能,并呼吁未来的AI工具设计更专注于支持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成长。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程介明在点评时指出,教育正面临应试导向等系统性危机,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服务于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将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STEM教育”专题关注数字化与跨学科融合。Gilbert Greefrath教授阐述了数学建模作为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的价值与实践,认为使用数字工具支持建模等技术整合是未来教师教育的关键发展方向;Osama Swidan教授基于一项长期的增强现实支持物理现象建模的设计研究,指出教师在技术融合课堂中需具备设计思维、跨学科协作能力与反思性实践等核心素养;王帅博士展望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涵盖开放教育资源、远程混合式学习、混合模拟现实、自适应学习与生成式AI等。



“社会情感发展教育”专题强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情感素养。Joanna Wincenciak博士分享了以木偶戏为媒介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通过即拿即用的活动脚本帮助教师每日5–10分钟内嵌入社会情感发展教育,并形成教师自发传播的实践社群;Berit Breins博士指出,教师幸福感与自主权是激发教育创新的心理基础,呼吁将社会情感发展深度融入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吴卫东教授系统阐述了包含内在基础、人际互动、教学实践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的“教师情绪素养”的内涵,并提出以“共情教学设计”为核心,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知情融合的个性化成长支持”转型的发展路径。



本届论坛为推动全球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未来教育图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平台与实践参考。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对教育系统的深刻转型,加强国际协作、推动教师能力建设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供稿:陈宇铃
供图:联教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