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教育周刊邀专家访谈,张民选教授发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4-03 浏览次数:1532

 

        2015331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以“中外教育,如何取长补短”为题,邀请各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如何在借鉴与学习中得到发展。专栏全文引用了张教授《中国基础教育的“秘密”》一文,并发表了张教授对“PISA好,是否就是教育好”的观点。
张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不是没有弱点、盲点。比如数学的命题应该有思维过程,而我们在思维过程当中呈不完全性;我们学数学学了很多,包括几何、代数、计算、概率统计等,但我们不太会用数学,特别是概率统计比较弱,而其实除了数学家外,大部分人在成年以后用得最多的就是计算和概率,比如买股票、买房子前进行数据比较,都是概率统计的问题。再比如,在阅读方面,读那些有字句篇章结构的、连续性的文本就很强,读那些非连续性的文本如PPT 就比较差,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文盲”,拿得到高中毕业文凭,却看不懂一套电器使用说明书。又如,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很多,今天布置、明天要做完,这样勤学苦练固然好,但也有一个弱点,就是缺乏想象的空间,都是收敛性的结果,没有发散性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只要学生今天跟着老师学,就容易拿100 分,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不应止于帮助学生在12 年里学好,而更应该传授给学生能一辈子使用的“自我控制”学习方法:自己寻找教育资源;找到学习资源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找到自己擅长和学习这种核心部分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并掌握它;把学到的技能、方法和态度运用到实际中。中国没有参加PISA 测试之前,芬兰的数学测试成绩最高,有22%的学生数学优秀,但芬兰教育部门认为有25%的学生能学好数学已经足够了,其他的同学可以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因为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一样。而中国数学优异的学生高达55.4%。这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真的有必要让所有学生用上很大部分时间,都去学数学吗?可不可以匀出一点时间,20%的时间让孩子休息,30%的时间让孩子发展个性,这样他们今后的能力是不是会更大,也有更好的组合,甚至于人生会更幸福?所以上海现在做出一个绿色指标体系,不仅测试学生的成绩,也测试学生的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联合国已经提出“21 世纪胜任力”,包括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包容世界的能力等。我想未来的中国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数学、科学、阅读上面。

点击打开:光明日报版面链接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电子邮箱:riice@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