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简报 | 陆一:天赋、教育与国家:美国英才教育正当性争议

发布者:李景煜 发布时间:2023-04-03 浏览次数:10

3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陆一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题为“天赋、教育与国家:美国英才教育正当性争议”学术讲座。此讲座是研究院“学思讲坛”第十九讲,由教育学院黄海涛教授与谈,张华峰副教授主持,全国200多位校内外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广泛参与。


主讲人| 陆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


陆一教授指出,教育学领域中探讨英才教育的主流视角为心理学和社会学,但是两者的关注点、基本观点不同导致存在张力。政治哲学研究人类群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应当采取的合理秩序和具有现实性的权力分配,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关于英才教育的若干问题。


陆一教授以美国为例进行分析。她简要梳理了18世纪以来美国英才教育发展过程,并且基于自然贵族论、国家功利主义、自由平等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哲学思想,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英才教育的正当性问题。


第一,关于学校教育是否要敏感与天赋,自然贵族论和新自由主义支持根据天赋来进行教育,国家功利主义更具有结果导向,自由平等主义则反对学校教育系统敏感于天赋。第二,关于才能的定义权和选拔权,自然贵族论对才能定义来源于“贵族”的理想型,即政治精英应当具备的德性知识和才干。国家功利主义认为国家掌握才能的界定权和选拔权,新自由主义则支持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市场化的公平竞争。第三,关于教育资源的投入与收益,自然贵族论主张以公费支持天赋出众者的发展,国家功利主义认为国家为了总体福利,应主动倾注公共教育资源,并积极的规划更有效率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自由平等主义反对公费支持天赋强者,新自由主义主张受益者负担教育成本。第四,关于受教育意愿之由来,自然贵族论认为教育者要创造机会给缺乏条件而有天赋的学生,国家功利主义强调个人要为了总体功利目标付出辛劳并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自由平等主义认为公共教育需要重点扶持天赋较差的学生,新自由主义则支持个人意愿、反对他人干预。第五,关于个人天赋的公益化,自然贵族论和国家功利主义认为要通过公费教育发展个人天赋以服务公共利益,自由平等主义认为学校教育应以为公之名对资源条件再分配,新自由主义反对学校参与天赋的“公益化”转变,认为应由市场达成。


陆教授认为,四种视角中的美国英才教育也表现出共同倾向。第一是对古典功利主义的批判,即在没有劲敌、经济富足、文化自信的社会中,自由平等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具有更大的适用性。第二是自然贵族理想萎缩为优绩主义,即标准化测试成为了“自然贵族”理想的工具,“能者多得”的观念替代了“贤能治国”。第三是才能教育的私事化,即冷战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等弱化了公共教育对才能的识别、选拔与培养,促成了才能教育的私事化。


陆教授进一步提出另一条发展英才教育的可能道路,即“由国家主导、社会和私人力量有限参与”的英才选育体系,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既需要思考如何构建强大高效的教育选拔系统,也需要充分考虑来自美国经验的警醒,举国的英才教育体系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义,而是能容纳不同主义优长的综合体系。


在与谈环节,黄海涛教授补充了美国英才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思想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指出学者们在美国英才教育实施效果上的不同态度。黄海涛教授认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的热点话题,在实践中已有相关的政策和具体方案,不过当前不能仅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于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教育系统中的拔尖人才培养;不能基于绝对公平的观念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为一种特权,也应看到资优儿童“吃不饱”的客观现象;不能片面将“拔尖”等同于“高分”,要警惕“拔尖类陷阱”。


与谈人 | 黄海涛(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在提问环节,线上和线下的师生围绕英才教育中对才能的界定、选拔标准的确立、美国对英才教育不同观念流派之间的张力、如何看待和比较不同国家英才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提问与讨论。


陆一教授回应,应辩证看待才能的概念界定,既要有统一的规划,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突破;美国在英才教育实践中的足够复杂,更能凸显政治哲学观念的多样差异,因而成为研究案例;各国的教育实践具有复杂性,难以将一个纯粹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一以贯之用在多个国家的比较之中。


张华峰副教授对陆一教授的精彩分享以及师生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张老师认为需要就本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比如英才教育、资优教育、天才教育、超常教育、拔尖人才教育等用词的差异也蕴含着理念的不同。另外,对比较教育专业的同学而言,应该在研究方法上得到陆老师的启发,即需要站在一个独到视角上建构分析框架,将对别国政策和事件等信息的分析引到深层次,挖掘出哲学理念和基本假设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讲座现场


文字:赵星妮

图片:严佳丽

编辑:王芮

电子邮箱:riice@shnu.edu.cn 电话:021-64321029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81号教苑楼A座11楼